
亦作“ 失詞 ”。言辭失當。《左傳·宣公十二年》:“ 彘子 以為諂,使 趙括 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 杜預 注:“言誤對。”《史記·秦始皇本紀》:“ 将閭 曰:‘……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辭, 班輸 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廖仲恺 《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我國對于庚子之役,實多未明其重要意義。‘拳匪’二字實為失詞。”
失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拆解為“言辭失誤”。該詞由“失”與“辭”兩個語素構成:前者表“失去、失誤”的動作狀态,後者指“言辭、文辭”的表達載體。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126頁記載,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指“在正式場合言辭表達失當”,常見于外交辭令或禮儀性對話場景。
從語用學角度分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345頁指出其包含三層遞進含義:①言語内容違背禮制規範,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失辭而退”描述使臣因措辭不當終止會談;②修辭策略的運用偏差,明代張自烈《正字通》提及“應對失辭,則邦交危”;③特定語境下的非故意失言,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考證其為“無心之過”的文言表述。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常作為“失言”“失語”的雅言替代詞,但在使用頻率上明顯低于後兩者。其構詞規律與“失态”“失儀”等行為描述詞具有同源性,均通過“失+單字核心語素”構成複合式動詞。在語義辨析方面需注意,“失辭”強調語言表達層面的過失,與表示整體行為失當的“失禮”存在程度差異。
(引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典網“失辭”詞條;《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失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ī cí(注音:ㄕ ㄘˊ),其核心含義是言辭失當,即在對話或書面表達中因用詞不當或錯誤導緻表達不準确或不合時宜。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
指說話或應答時因措辭失誤而違背本意,多用于正式或古代語境。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提到“行人失辭”,杜預注解為“言誤對”,即外交使節因言辭失誤引發誤解。
同義詞與關聯詞
典籍記載
詩詞引用
金代元好問《送欽叔内翰》詩雲:“又如與人言,甯複無失辭”,表達對語言謹慎的反思。
“失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既反映語言表達的複雜性,也警示人們需注意言辭的恰當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相關詞典來源。
愛素好古白丑表裡山河賓雁茶荈出犇蠢話春去秋來措筆大官蔥淡蛾道媪東鄙東宮三太額手稱慶飛針走綫分巡高鹗弓檠鴻雀後軍火樹銀花兼國缰系季弟精粹京味可怪溜溜湫湫亂族露口信慢舞梅諸妙相迷藏蜜煎木産捧日拼死拼活峭發侵并輕歌曲跼辱罵飒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慎重其事台秩桃竹簟童婚通量退任刓鑿玩占侮诮相矜纖仄遐嗣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