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辭的意思、失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辭的解釋

亦作“ 失詞 ”。言辭失當。《左傳·宣公十二年》:“ 彘子 以為諂,使 趙括 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 杜預 注:“言誤對。”《史記·秦始皇本紀》:“ 将閭 曰:‘……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辭, 班輸 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廖仲恺 《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我國對于庚子之役,實多未明其重要意義。‘拳匪’二字實為失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失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ī cí(注音:ㄕ ㄘˊ),其核心含義是言辭失當,即在對話或書面表達中因用詞不當或錯誤導緻表達不準确或不合時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定義
    指說話或應答時因措辭失誤而違背本意,多用于正式或古代語境。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提到“行人失辭”,杜預注解為“言誤對”,即外交使節因言辭失誤引發誤解。

  2. 同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失言、失詞(“失詞”是“失辭”的另一種寫法,但需注意與“忘詞”區别,後者多指臨時忘記台詞)。
    • 反義詞:應對得體、言辭恰當。

二、曆史用例與文學引用

  1. 典籍記載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将閭曰:‘……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 意指在正式場合應答未出現言辭失誤。
    • 晉代葛洪《抱樸子·疾謬》提到:“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辭”,比喻言辭一旦失誤難以挽回。
  2. 詩詞引用
    金代元好問《送欽叔内翰》詩雲:“又如與人言,甯複無失辭”,表達對語言謹慎的反思。


三、現代應用與辨析


四、總結

“失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既反映語言表達的複雜性,也警示人們需注意言辭的恰當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相關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失辭的意思

失辭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指無法用言辭表達出來,無法措辭或拿不出言辭來回答或表達思想或感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失辭的拆分部首是口,拆分筆畫為四畫。

來源

失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辭有言辭、話語之意,失則表示喪失、無法、缺少等含義。結合起來,失辭即為失去了能夠表達的言辭。

繁體

《失辭》是「失辭」的繁體字,由于簡化字的推行,現代常用的是簡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失辭在古代寫法中的形式為「罒辛叵黾」。

例句

他在被問及問題時突然失辭了。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無言以對、默然無聲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有言在前、能言善辯等。

組詞

組詞可以是失語、失聲、失措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