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頺顏”。衰老的容貌。亦借指老年人。 唐 駱賓王 《于紫雲觀贈道士》詩:“羽蓋徒欣仰,雲車未可攀。隻應傾玉醴,時許寄頽顔。” 唐 武元衡 《同幕中諸公送李侍禦歸朝》詩:“歲月不堪相送盡,頽顔更被别離凋。” 宋 歐陽修 《送張生》詩:“一别相逢十七春,頽顔衰髮互相詢。” 宋 朱熹 《石馬斜川之集分韻賦詩得燈字》:“頺顔感川徂,稚齒歡年增。”
“頽顔”是“頹顔”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字形為“頹顔”。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頹顔”指衰敗的容顔或憔悴的面色,常用于形容因年老、疾病或精神消沉而導緻的面容枯槁。該詞由“頹”(意為坍塌、衰敗)和“顔”(指面容)組合而成,屬偏正結構名詞。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載“頹”本義為“秃貌”,引申為事物衰敗的狀态;“顔”在《玉篇》中釋作“眉目之間也”,後泛指面容。二者組合後最早見于唐代詩歌,如白居易《送毛仙翁》中“始知形神内,形病神無疾。形衰有頹顔,神健無華發”。
現代用法中,“頹顔”多用于文學創作,既可作為獨立名詞,如“滿目頹顔”,也可構成“頹顔鶴發”等四字格,形容衰老狀态。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彙,标注為中性偏貶義。
“頽顔”是“頹顔”的繁體寫法,由“頹”(衰敗、消沉)和“顔”(面容、臉色)組成,字面意思指憔悴、消沉的面容,通常形容因情緒低落、疲憊或衰老而失去神采的狀态。
頹
本義為倒塌(如“頹垣”),引申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如“頹廢”“頹喪”)。
顔
指面容、氣色(如“容顔”“笑顔”)。
組合後,“頹顔”強調面容的衰敗感,常見于古典文學,如:
若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班史備陳北山摩崖造像汴宮标叉齒若編貝兜絡峨冠反初仿生學廢去高範谷響很觸紅裝懷珠韫玉歡和姜孟薦進戒尺機符靜拱荊國進門津遣季友伯兄具造口甜琅邪老鬥苓通磷爛鸾衡緑葉緑花草馬牀鬘雲沒羽之虎麪坊妙覺模寫漠野牛囤疲羸平圜裒刻邛籠全都全力扇枕溫衾涉及食犬四史繐幕鐵鹞子铤刺同意文履五性縣公主謝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