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弱。《後漢書·段熲傳》:“人畜疲羸。”《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四年》:“我衆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 清 曾國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銘》:“遣将分兵,助我東征,擇良而予……自攜部曲,疲羸居半。”
(2).困苦窮乏;困苦窮乏之民。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丞相 仁傑 之撫疲羸,僕射 元振 之安夷夏。”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本命醮詞》:“疲羸未復,瘡痏未平,撫之則濡沫纔通。” 宋 梅堯臣 《送王學士知亳州》詩:“必期寬賦斂,無乃息疲羸。”
(3).指貧瘠之地。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言忤上官,解其柄持,改任 川 北,畀以疲羸。”
“疲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并結合古籍用例說明:
一、基本釋義
衰弱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虛弱狀态,如《後漢書》中“人畜疲羸”形容人畜衰弱。唐代權德輿詩句“疲羸隻欲思三徑”則表現詩人身心疲憊。
困苦窮乏;困苦之民
既可指生活貧困(如宋梅堯臣詩句“必期寬賦斂,無乃息疲羸”),也可代指窮困百姓(如唐代司空圖碑文中“撫疲羸”的用法)。
貧瘠之地
清代姚鼐墓志銘中“畀以疲羸”即指将貧瘠土地分配給人。
二、詞源與結構
三、古籍應用舉例
唐代詩句中頻繁出現該詞,如柳宗元“列郡蘇疲羸”描述民生凋敝,吳融“疲羸苦,才饑須易子”刻畫饑荒中的困頓。
“疲羸”既可形容個體或群體的衰弱狀态,也可擴展至物質匮乏的環境,常見于古代詩文對社會疾苦的描寫,體現語言的曆史厚重感。
疲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動物因疲勞、虛弱而顯得消瘦、衰弱的狀态。
疲字的部首是疒,疒讀作病字底,并且兩個小點是表示病的标志。羸字的部首是禾,禾字是古代農作物的代稱,所以在字形上是用來表示營養不良、瘦弱的意思。疲字總共有8畫,羸字總共有12畫。
疲羸是漢字組合,兩個字的來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疲字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冢宰·冢法》一書中,原本形容人體疲勞的狀态。羸字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服》一書中,用來形容農作物生長不良、虛弱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疲字保持不變,而羸字的繁體形式為糶。
在古代,疲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疒字部分的下方有一個立體的“人”字形,表示人體疲勞。羸字的古代寫法稍有變化,禾字部分上方多了一個纖細的“人”字形,表示體态消瘦。
1. 他連續幾天的加班導緻他變得疲羸不堪。
2. 長時間的生病使她變得疲羸不振。
1. 疲羸衰竭
2. 疲羸不振
3. 疲羸憔悴
1. 消瘦
2. 疲憊
3. 虛弱
1. 強壯
2. 健康
3. 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