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皇女的封號。《後漢書·皇後紀下·附皇女傳》:“ 漢 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參見“ 縣主 ”。
“縣公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一、漢代皇女封號(權威解釋) 根據、、等記載,該詞最早指漢代皇帝女兒的封號。《後漢書》明确記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地位相當于列侯,享有相應禮制待遇。這一用法為曆史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二、成語引申含義(現代衍生用法) 提到該詞可作為成語,形容地方權貴之女生活奢靡。此用法可能源于對曆史封號的引申,用于諷刺特權階層,但需注意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嚴謹曆史考據時,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文學修辭,可結合語境考慮第二種含義。
《縣公主》是指明代時期的一種貴族女子的稱謂。她們是明代的皇子公主附庸國中被任命為縣主的女子。縣公主通過婚姻聯姻,起到鞏固明朝與附庸國之間的關系的作用。
《縣公主》的拆分部首為“mǔ”和“guǒ”,分别是“母”和“圭”。它們的筆畫分别為“4”和“9”。
《縣公主》一詞來源于明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稱謂。在明代,通過與附庸國的聯姻,可有效鞏固政治關系。
在繁體字中,“縣公主”可以寫作“縣公主”。
古時期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縣公主》為例,古時期的寫法為“縣公主”,字形更加複雜而繁瑣。
1. 她是明朝皇子的縣公主。
2. 這位縣公主通過婚姻聯姻,鞏固了兩國的關系。
1. 侯爺
2. 公卿
3. 王妃
4. 皇後
5. 太子妃
1. 附庸國公主
2. 世子妃
3. 郡主
4. 帝後
5. 冕下妃
1. 士女
2. 平民
3. 庶民
4. 農戶
5. 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