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市大足縣西北北山上。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峰、營盤山,長500米。始建于晚唐,盛于兩宋。共二百九十窟龛,造像近萬軀。還有碑碣《古文孝經》石刻,是世界僅存的古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摩崖造像是中國重慶大足區重要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其詞義解析如下:
指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城北北山(古稱龍崗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以佛灣為核心,涵蓋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等區域。始建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曆經五代、兩宋至南宋結束,曆時250餘年。現存龛窟290個,造像近萬尊,是佛教藝術與民間信仰結合的傑出代表。
規模與分布
造像群沿山崖綿延500餘米,崖高約7-10米,龛窟密布如蜂房,重點保護範圍達7.62公頃。以佛灣為中心,集中了264個龛窟和8座經幢,包含《古文孝經》石刻等珍貴文物。
藝術風格
以雕刻細膩、典雅精美著稱,展現晚唐至宋代的藝術演變。晚唐造像保留盛唐豐腴遺風(如第5號毗沙門天王龛),宋代則凸顯民族化特色,線條流暢、衣飾繁麗。題材以佛教密宗為主(占比超50%),兼有三階教、淨土宗等世俗化内容。
曆史價值
反映9-12世紀中國佛教信仰的民間化趨勢,不同于早期皇家主導的石窟。例如第245號龛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以多層構圖展現極樂世界,是研究佛教傳播與社會文化的重要實證。
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其造像不僅體現宗教内涵,更見證了中國石窟藝術從宗教化向生活化的轉型。
如需更全面的碑刻銘文或龛窟分布細節,可參考《大足石刻》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