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退;隱居。《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以待清明。” 漢 嚴忌 《哀時命》:“孰魁摧之可久兮,願退身而窮處。” 唐 元結 《處規》:“吾厭世人飾言以由道,藏智以全璞,退身以顯行,設機以樹名。”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6*子方先生哀辭》:“原公之始,方被任而決於退身。”
(2).指脫身。 丁玲 《韋護》第三章:“他想自6*動6*辭脫一切職務,退身出來,離開這裡。”
(3).後退。 孫犁 《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另一方面也因為家有一點恒産,有退身之路,可以不依附他人,所以能把腰直立起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退身漢語 快速查詢。
“退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隱居避世
指主動遠離世俗事務,選擇隱居生活。例如《管子·宙合》中“退身不舍端”,強調修身養性;唐代元結《處規》提到“退身以顯行”,體現對世俗名利的疏離。白居易詩句“退身安草野”也印證此意。
脫身離開
表示從複雜處境中抽離。如丁玲《韋護》中“退身出來”描述角色擺脫職務束縛,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形容擺脫糾紛或責任。
物理性後退
指身體或物體的空間後移。孫犁在作品中用“退身之路”比喻物質保障帶來的從容姿态。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如《哀時命》“願退身而窮處”展現士大夫的歸隱心态。現代用法更側重“脫身”的引申義,如“退身職場競争”。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詩詞及近現代文學例證,主要參考來源标注于文中。如需完整文獻可查閱《管子》《白氏長慶集》等原著。
《退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人或事物往後退、後退。它通常用于描述人們在某種情況下主動或被動地離開或後撤。
《退身》的部首是自身部,由兩個筆畫構成。
《退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般認為它是由“退”和“身”兩個字組合而成。在中國古代,人們可能會利用躲避危險的本能來退後,因此形成了“退身”這個詞。
《退身》的繁體字為「退身」。
在古代,「退身」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例如,在楚系古籍中,「退身」可能寫作「退込」。
1. 在危險的時候,他迅速地退身躲避。
2. 面對困難,我們不應該退身,而是應該勇敢地面對。
退身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為新的詞語,例如:退讓、退避、退後等。
與退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回避、避退、後退等;反義詞則有前進、進身、進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