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匪兕的意思、匪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匪兕的解釋

《詩·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朱熹 集傳:“言征夫非兕非虎,何為使之循曠野,而朝夕不得閒暇也。”兕,獸名。後因以“匪兕”為感歎徭役的典實。 清 魏源 《關中覽古》詩之二:“雲與地為一,天去山如咫。戰壘復何存,征途謡匪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匪兕"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複合詞,由"匪"和"兕"二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通假字,通"非",表示否定,意為"不是"。《說文解字》釋:"匪,器似竹筐。"後借為否定副詞,如《詩經·衛風·氓》"匪來貿絲"即用此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指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犀牛,屬猛獸。《爾雅·釋獸》稱:"兕似牛,一角,青色,重千斤。"《山海經》亦載其形貌,象征威猛或兇險。

    來源:《爾雅》《山海經·南山經》

二、複合詞釋義

"匪兕"直譯為"不是犀牛",但實際為雙重否定結構,強調主體身處險境卻非因猛獸所緻。其核心語義出自《詩經·小雅·何草不黃》: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意為:"(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被迫奔走于曠野。"

——表達征夫勞役之苦,暗喻人為困境遠超自然威脅。

來源:《毛詩正義》(漢代鄭玄箋注)

三、文化引申

後世文人沿用此典,賦予兩層引申義:

  1. 困境歸因:指苦難源于社會壓迫而非自然之力,如王夫之《詩經稗疏》解:"傷周室之衰,民如野獸。"
  2. 身份辯白:強調自身本非兇悍之物,卻遭野蠻對待,如朱熹《詩集傳》注:"非兕虎而以曠野為家。"

    來源:王夫之《詩經稗疏》、朱熹《詩集傳》

四、權威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詞條:

匪兕:并非犀牛。語出《詩經》,喻指人處危境非因野獸,實由人事所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86頁

五、古籍用例

"匪兕"是凝結《詩經》意象的典故詞,其釋義需立足原典的雙重否定結構,核心指向社會性苦難的隱喻,兼具語言學研究價值與曆史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匪兕”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語,主要用于表達對古代徭役的感歎。以下是詳細解釋:

1.來源與本義

2.引申含義

3.文學應用

4.相關成語與詩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詩經》注本或清代魏源詩集。

别人正在浏覽...

鉢略不避長生鐘朝夕不保抽抽趔趔楚歌楮券慈誨蹙淩水導航衛星等不及豆分瓜剖對牀夜語感恩節戆鈍綱法港警桂冠詩人鬼神莫測家烈稽留聒剌絶雅蠟诏留命流遡流寓吏職立制馬鞍鞒門戶彌天年糕赇官勸耗犬儒紉蘭散傳上卷生活力審美趣味書台死庫容死臨侵死沒堆四坐檀腮陶朱翁踢陟通曉頹景外學武丁香杵詳和小可的小球狹巷戲蝶遊蜂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