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兕的意思、匪兕的詳細解釋
匪兕的解釋
《詩·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朱熹 集傳:“言征夫非兕非虎,何為使之循曠野,而朝夕不得閒暇也。”兕,獸名。後因以“匪兕”為感歎徭役的典實。 清 魏源 《關中覽古》詩之二:“雲與地為一,天去山如咫。戰壘復何存,征途謡匪兕。”
詞語分解
- 匪的解釋 匪 ě 強盜,搶劫財物的壞人:匪徒。匪首。叛匪。 不,不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獲益匪淺。 盜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 兕的解釋 兕 ì 〔兕觥〕古代一種酒器。 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 筆畫數:; 部首: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匪兕”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語,主要用于表達對古代徭役的感歎。以下是詳細解釋:
1.來源與本義
- 出自《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詩句中,“匪”通“非”,“兕”指犀牛類猛獸。原意是:征夫既非野獸(兕、虎),卻被驅趕至荒野日夜勞作,不得休息。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解時,強調此句借“非獸卻如獸”的對比,批判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
2.引申含義
- 後演變為感歎徭役繁重的典故,暗含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例如清代魏源在《關中覽古》中寫道:“戰壘複何存,征途謠匪兕”,借古諷今,影射當時社會的勞役問題。
3.文學應用
-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屬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結構為并列否定(“匪…匪…”),通過否定野獸身份,反襯人的悲慘境遇。
4.相關成語與詩句
- 相關成語如“匪夷匪惠”“匪夷所思”等,均含“非…非…”結構,但語義無直接關聯。
- 詩句用例可參考《詩經》原文及魏源作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詩經》注本或清代魏源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匪兕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匪賊、強盜"。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匪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匪兕由"匚"和"兒"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
來源:匪兕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曆史悠久的字典中。它源自于古代漢語中"匪"的意思是非法和"兕"的意思是狂野的野牛。因此,匪兕這個詞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狂野的非法之人。
繁體:匪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對于匪兕這個詞來說,它的寫法在古代可能略有差異,但是整體結構和意思是一樣的。
例句:他是一個匪兕,經常進行非法活動。
組詞:匪兕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許多有意思的詞語,比如匪兕行徑、匪兕作惡等。
近義詞:匪兕的近義詞包括盜匪、強盜、土匪等,它們都表示非法行為的人。
反義詞:匪兕的反義詞可能是法律、公正、正義等詞語,因為匪兕表示非法行為的人,而反義詞則表示合法和正義。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如有更多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