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蜚蓬之問的意思、蜚蓬之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蜚蓬之問的解釋

比喻無根據的傳聞。《管子·形勢解》:“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故曰:蜚蓬之問,不在所賓。”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若其勿便,雖不愆於舊章,蜚蓬之問,三王所不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蜚蓬之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正确寫法應為“飛蓬之問”,其中“蜚”為“飛”的通假字。該成語源自《管子·形勢》,原文為“飛蓬之問,不在所賓”,字面意為“像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的言論”,比喻缺乏根據、輕率或不可靠的言論,通常指未被采納或不值得重視的觀點。

語義解析

“飛蓬”指蓬草,其莖葉纖細,隨風飄散,古人常用以比喻漂泊不定或根基淺薄的事物。《詩經·衛風·伯兮》中即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的描寫,以蓬草形容頭發散亂的狀态。因此,“飛蓬之問”引申為缺乏依據、輕浮不可信的言論,常用于批評他人觀點輕率或論證不足。

出處與考證

該成語最早見于《管子·形勢》,屬戰國時期文獻。東漢學者高誘注《淮南子·說林訓》時提到“飛蓬之問,明主所不賓”,進一步強調其“不被重視”的核心含義。現代《漢語大詞典》及《成語源流大詞典》均收錄此詞條,釋義與古籍一緻。

引用參考

  1. 《管子·形勢》(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成語源流大詞典》(劉潔修編著,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蜚蓬之問”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無根據的傳聞或未經證實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背景

用法與示例

延伸理解

成語通過“飛蓬”的意象,生動展現了傳聞的飄忽不定與不可靠性,提醒人們對待信息應保持理性判斷。此詞在現代信息泛濫的背景下,尤其具有警示意義。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管子》原文或相關成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褡子餅餤跛行仇矛搐風篡權妲語德行督戰發喬封胡羯末改點趕羅高溫薅耨嚎啕汯汩厚直話茬兒槐望緩決花意戶口簿講問嬌語節本機衡驚怛軍務攈綴老謀深算梁津領護隆顔盲從糜爛敏捷泯泯棼棼秣馬琵琶亭譜主潛移默轉情尚日短心長瑞世讪斥梢袋適孫事無三不成蜀國弦水理熟精松津騰光天郊外文猥冒五尺之僮武警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