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無根據的傳聞。《管子·形勢解》:“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故曰:蜚蓬之問,不在所賓。”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若其勿便,雖不愆於舊章,蜚蓬之問,三王所不賓。”
“蜚蓬之問”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無根據的傳聞或未經證實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來源:
該成語出自春秋時期管仲的《管子·形勢解》:“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意為:明智的君主不會聽取無根據的言論,也不會接受不合規矩的言論。
後世引用:
近代學者章炳麟在《訄書·官統》中引用此成語:“若其勿便,雖不愆于舊章,蜚蓬之問,三王所不賓。”,強調對無稽之談的否定态度。
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批評未經核實的傳言。例如:
“網絡上的蜚蓬之問不可輕信,需以事實為依據。”
近義詞:
無稽之談、道聽途說、流言蜚語。
反義詞:
言之鑿鑿、确鑿無疑。
成語通過“飛蓬”的意象,生動展現了傳聞的飄忽不定與不可靠性,提醒人們對待信息應保持理性判斷。此詞在現代信息泛濫的背景下,尤其具有警示意義。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管子》原文或相關成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