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莊子》寓言中能化為大鵬的鲲魚。 宋 蘇轍 《燕貢士》詩:“勇鋭青衿士,淹通白髮生。芬芳離蘭菊,變化等鵾鲸。”參見“ 鵾鵬 ”。
“鹍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莊子》中的神話意象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鹍鲸”指《莊子·逍遙遊》寓言中能化為大鵬的“鲲魚”。傳說中,鲲是北海中的巨魚,可變化為鵬鳥,象征從微小到宏大、從局限到自由的蛻變。
宋代蘇轍在《燕貢士》詩中寫道:“勇銳青衿士,淹通白發生。芬芳離蘭菊,變化等鹍鲸。”此處以“鹍鲸”比喻士人通過努力實現蛻變,呼應《莊子》的哲學意涵。
該詞常用于比喻志向高遠、突破束縛的精神,或形容事物發生巨大轉變,與“鲲鵬展翅”“化魚為鳥”等典故一脈相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或相關詩詞引用,可參考古籍《逍遙遊》及蘇轍詩集的注解。
《鹍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指的是鳥類中的鳳凰和魚類中的鲸魚。這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具有象征性的意義。
鹍鲸的部首分别是“鳥”和“魚”。鹍的拼音為kūn,部首為“鳥”,總筆畫數為12。鲸的拼音為jīng,部首為“魚”,總筆畫數為14。
《鹍鲸》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天地》篇中,具體用法是“挾洋鹍鲸之背以馳天下”,形容人在道德高尚時的崇高行為。鹍鲸在文化意義上也代表了稀有和神秘的生物。
鹍鲸的繁體字為「鶤鯨」。
鹍鲸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多種多樣,如「鶤鯨」、「裉䱷」、「鵾鲸」等。這些寫法都是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鹍鲸的書寫方式。
1. 他的善行宛如挾洋鹍鲸之背,令人欽佩。
2. 這片海洋是鹍鲸的天堂。
1. 鹍雲(kūn yún):比喻高飛的鳥群。
2. 鲸吞(jīng tūn):比喻吞并。
3. 鳥魚同渡(niǎo yú tóng dù):比喻關系密切的人。
鸾鳳、龍鱗:都是指稀有和神秘的生物。
凡魚凡鳥:都是指普通的魚類和鳥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