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斷絕音信。亦指死。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餘方凄感欲絶,鴻消鯉息,洵有如姬所雲者乎!”
"鴻消鯉息"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書信文化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音訊斷絕、失去聯繫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典故,《漢書·蘇武傳》載蘇武以帛書系雁足傳遞信息,後鴻雁成為書信代稱。
典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鯉魚形木匣藏信,故"雙鯉"代指書信。
"消"為消失,"息"即音訊,二字組合強化"信息中斷"之意。
鴻消鯉息(hóng xiāo lǐ xī)
例:
"戰亂十年,故友離散,鴻消鯉息,唯餘長歎。"
明确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謂音訊斷絕"[1]。
強調其雙典源結構,指出"鴻""鯉"皆借代書信[2]。
溯源至明清小說用例,如《醒世恒言》"自此鴻消鯉息,無處尋蹤"[3]。
該成語濃縮了中國古代"魚雁傳書"的通信文化,反映了農耕文明對自然物象的詩意轉化,是漢語文化負載詞的典型代表。其使用延續至今,常見于文學創作與懷舊語境。
參考來源:
[1]《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鴻消鯉息”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成語,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細微差異。綜合權威性較高的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讀音為hóng xiāo lǐ xī,字面可理解為“鴻雁消失,鯉魚無音”。其核心含義有兩層:
二、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
三、注意争議 部分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大事平息”,但這一說法缺乏文獻佐證,可能是現代誤讀。建議以“斷絕音信/死亡”為通用含義。
補充說明:該成語使用頻率極低,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杳無音信”“天人永隔”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文學作品,需結合上下文語境。
阿羅耶盎然八百諸侯百裡之才白琁讒阋赤膊船赤豆村店典書封角廣柳鬼手過江之鲗牿委皓月和羅話别畫到荒流僭逆吉臣金鼓齊鳴謹警金星礜石俊鹘聚沙成塔唠嗑戀着麥行緬懷彌勒佛牧群匿知暖席暖陽陽遷藏搴擥悭貪青牛翁磬師觩角染房熱賣人陣容裕蛇羹耍兩面派輸勤伺觇死眉瞪眼掏渌逃行绨袍彤芝蓋屯封韋弦校能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