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推校 ”。推求考校。《後漢書·左雄傳》:“ 雄 推較災異,以為下人有逆上之徵。” 晉 陸機 《謝平原内史表》:“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以《山海經》推校裡數,不殊 仲治 所記。” 唐 柳宗元 《獻<平淮夷雅>表》:“推校千古,無所與讓。” 明 歸有光 《<洪範>傳》:“ 漢 儒不原 箕子 之意,規規然務離而析之,所以流為災異之學,庶徵以天道人事相推較。”
“推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ī jiào,其核心含義是推敲考究、比較分析,常用于學術研究或深入探讨的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由“推”(推敲、探究)和“較”(比較、對照)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反複思考和對比分析來探求事物本質。
古籍中的定義
最早見于《後漢書·左雄傳》:“雄推較災異,以為下人有逆上之徵。”意為通過推敲、比較災異現象,推斷人事吉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水經注》等文獻原文。
推較(tuī jiào)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手”和“交”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和交部,其中手部是左邊的部分,交部是右邊的部分。推較的筆畫數目是八畫。
推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它是漢字“推”的本義,表示推動、推擠的意思。而“較”則表示“比較”的意思。通過結合這兩個字,形成了“推較”,意味着推動與比較。
在繁體字中,推較的寫法是「推較」,較是對應簡體字中的“較”。
在古時候,推較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推的古字形是“”(tuī),字頭上方加一點代表動作的向前推動,給人以推背的形象。較的古字形是“”(jiào),由“辛”、“交”兩個部分組成,辛象征嚴苛,交象征交織,形象地表示了比較時相互交融的情景。
例句:我要推較兩個方案的利弊。
組詞:推理、較量、比較
近義詞:比較、對比、較量
反義詞:放棄、不較、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