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蹐的意思、蹙蹐的詳細解釋
蹙蹐的解釋
(1).小步而行。 南朝 宋 鮑照 《尺蠖賦》:“逢險蹙蹐,值夷舒步。忌好退之見猜,哀必進而為蠧。”
(2).借指尺蠖。 明 湯顯祖 《費太仆夫人楊氏哀辭》:“見妾禦之明綺,寄蹙蹐於條桑。”
詞語分解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蹐的解釋 蹐 í 後腳緊跟着前腳,用極小的步子走路。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蹙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小步行走、行動遲緩()
- 字面描述:指行走時步伐細碎、謹慎或局促,常因外界阻礙(如道路險阻)或自身原因(如年老體弱)導緻行動不便。
- 文學用例:南朝鮑照《尺蠖賦》中“逢險蹙蹐,值夷舒步”,形容在險境中小步緩行,平坦處則舒展步伐,體現動态對比。
二、擴展含義
借指尺蠖()
因尺蠖爬行時身體屈伸、步态細碎的特點,古人以“蹙蹐”比喻其移動方式,如明代文獻中将其直接代指尺蠖。
三、使用場景
- 人物描寫:多用于形容人因年老、疾病或心理壓力導緻的步履蹒跚或拘謹姿态。
- 自然比喻:在詩文中借自然生物(如尺蠖)的形态表達進退維谷的意境。
四、需注意的形近詞
- 蹙踖(cù jí):指局促不安的神态(見于低權威來源),與“蹙蹐”含義不同。
- 蹙蹜(cù sù):描述皺眉且行走搖擺的姿态(非用戶所問詞彙)。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該詞,若需進一步分析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尺蠖賦》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蹙蹐(cuì jí)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第一個部首是“辵”(chuò),表示“行走”,第二個部首是“足”(zú),表示“腳”。它的總筆畫數是10。
“蹙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會使用象形符號來表示事物的意思。蹙蹐這個詞是通過将“辵”和“足”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繪了人腳行走時的蹙縮樣态,從而表示困難、費力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蹙蹐”的寫法仍然是“蹙蹐”,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蹙蹐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最常見的古代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我們用的依然是“蹙蹐”。
以下是一些關于“蹙蹐”的例句:
1. 他蹙蹐着眉頭,陷入了沉思。
2. 她的臉上露出了蹙蹐的神情,似乎遇到了什麼煩惱。
與“蹙蹐”相關的組詞有:
1. 蹙額(cuì é):皺起眉頭的意思。
2. 蹙眉(cuì méi):兩眉緊皺的樣子。
“蹙蹐”的近義詞有:
1. 遲緩:表示行動慢、遲到的意思。
2. 困難:表示遇到阻礙、不容易的狀态。
“蹙蹐”的反義詞有:
1. 輕快:表示行動輕松、快捷的狀态。
2. 順利:表示事物進行順遂、沒有障礙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