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昌蒲菹的意思、昌蒲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昌蒲菹的解釋

亦作“ 昌蒲葅 ”。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 菖 ”。《呂氏春秋·遇合》:“ 文王 嗜昌蒲菹, 孔子 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晉 張邈 《自然好學論》:“尚何假於食膽蜚,而嗜昌蒲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昌蒲菹”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傳統食物,其名稱由“昌蒲”與“菹”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昌蒲”即“菖蒲”,指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似劍,具香氣,古代常用于驅邪避穢或入藥。而“菹”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酢菜也”,即用鹽、酒等腌漬的酸菜或醬菜。

綜合考據,“昌蒲菹”指以菖蒲根莖為原料制作的腌漬食品。這一食俗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禮·天官》記載“朝事之豆,其實韭菹、昌本”,鄭玄注“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菹”,說明其作為祭祀供品的用途。宋代《本草衍義》提及“菖蒲……春末取根,緊小節密者,漬以苦酒,曝之可作菹”,印證了其制作工藝。

從文化内涵看,菖蒲本身象征驅疫禳災,與端午習俗關聯密切。制成菹後,既延長了保存時間,又賦予食物禮儀屬性。明代《救荒本草》将其歸入“救饑類”,表明特殊時期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昌蒲菹”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昌蒲菹(拼音:chāng pú zū)指菖蒲根的腌制品。其中“昌”為通假字,通“菖”,即菖蒲(一種水生植物,根莖可入藥或食用),“菹”意為腌菜或醬菜。


二、詞源與引證

  1.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遇合》,記載周文王嗜食昌蒲菹,孔子聽聞後嘗試食用,但因味道苦澀而難以下咽,三年後才適應。
  2. 文化背景
    古代常将菖蒲根腌制後作為食物或藥材,其味辛、苦,具有驅邪、防疫等象征意義,多用于節令習俗(如端午節)。

三、現代解讀

  1. 用途演變
    現代已較少食用菖蒲腌制品,但菖蒲仍作為中藥材或觀賞植物存在。
  2. 詞語結構
    該詞為偏正結構,以“菹”為核心,強調加工方式;“昌蒲”修飾原料來源。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植物應用,可參考《呂氏春秋》及《自然好學論》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昂昂不動阿容梆子腔不數數補陁寵召歠菽飲水辭阙篡僞帶局盜賊課攧窨隊正陊泐風摶伏水鶴雞皇冠虺牀江東步兵蠒紙解卸筋絕金璇盡早空見離本依末龍蟄履道馬蹄銀美滋滋面傷謎打冥蒙内第怒特瓯雪嫔妾僻遠捊取輕悄妻息铨别驅羊舊節遶弄仁義道德三洲傻瓜蛋聲靈試劍詩題紅葉梳洗打扮私籴素放邃美鐵鑛鐵獄銅籠鹹水湖諧際習而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