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昌蒲菹的意思、昌蒲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昌蒲菹的解释

亦作“ 昌蒲葅 ”。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 菖 ”。《吕氏春秋·遇合》:“ 文王 嗜昌蒲菹, 孔子 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晋 张邈 《自然好学论》:“尚何假於食胆蜚,而嗜昌蒲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昌蒲菹”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传统食物,其名称由“昌蒲”与“菹”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昌蒲”即“菖蒲”,指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似剑,具香气,古代常用于驱邪避秽或入药。而“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酢菜也”,即用盐、酒等腌渍的酸菜或酱菜。

综合考据,“昌蒲菹”指以菖蒲根茎为原料制作的腌渍食品。这一食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礼·天官》记载“朝事之豆,其实韭菹、昌本”,郑玄注“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说明其作为祭祀供品的用途。宋代《本草衍义》提及“菖蒲……春末取根,紧小节密者,渍以苦酒,曝之可作菹”,印证了其制作工艺。

从文化内涵看,菖蒲本身象征驱疫禳灾,与端午习俗关联密切。制成菹后,既延长了保存时间,又赋予食物礼仪属性。明代《救荒本草》将其归入“救饥类”,表明特殊时期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昌蒲菹”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昌蒲菹(拼音:chāng pú zū)指菖蒲根的腌制品。其中“昌”为通假字,通“菖”,即菖蒲(一种水生植物,根茎可入药或食用),“菹”意为腌菜或酱菜。


二、词源与引证

  1. 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遇合》,记载周文王嗜食昌蒲菹,孔子听闻后尝试食用,但因味道苦涩而难以下咽,三年后才适应。
  2. 文化背景
    古代常将菖蒲根腌制后作为食物或药材,其味辛、苦,具有驱邪、防疫等象征意义,多用于节令习俗(如端午节)。

三、现代解读

  1. 用途演变
    现代已较少食用菖蒲腌制品,但菖蒲仍作为中药材或观赏植物存在。
  2. 词语结构
    该词为偏正结构,以“菹”为核心,强调加工方式;“昌蒲”修饰原料来源。

四、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或植物应用,可参考《吕氏春秋》及《自然好学论》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奔戎本心卜珓步量禅道禅宗典型帝服底节敌酋伐柯人翻花飜翥风月主负鄙格调閤正光岳贵农贱商古质和璞魂颠梦倒祸稔萧墙架槽燋杀嗟欷紧腾腾谨题尽头积强旧窝鋗人开辅顆涷老调重弹论藏马金囊枚乘没可得麪糊桶民纲明决缪说牛皮匠牵力浅尠青鵁请谳衽席无辩容可戎索散阶三麦啬黍上下翻腾梯仙涂片味感贤范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