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蹄銀的意思、馬蹄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蹄銀的解釋

指銀元寶。形如馬蹄,故名。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另外又在我們那位頂有錢的瘟豬販子出身的族曾祖那裡借來二百兩馬蹄銀來做資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蹄銀是中國古代流通的一種銀錠,因其形似馬蹄而得名,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馬蹄銀指熔鑄成馬蹄狀的銀塊,屬銀錠的典型形制之一。其重量通常在五十兩左右(約1.8公斤),表面多鑄有産地、工匠、年份等銘文,是明清時期官府稅收、大宗貿易的常用貨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387頁。

二、曆史背景

馬蹄銀盛行于明清兩代,由官方銀爐或民間銀號鑄造。其成色(含銀量)需符合官定标準(如清代為93.5%),流通時需經公估局鑒定。因體積大、價值高,多用于商業結算或財富貯藏,民間小額交易則需剪碎使用。

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章第3節。

三、名稱由來

“馬蹄”一詞源于其凹面形似馬蹄踏痕的造型特征。此類銀錠兩端上翹,中部内凹,側面輪廓圓潤,既便于疊放儲存,也利于識别真僞。類似形制還有“船形銀”(元寶)、“牌坊銀”等。

來源:戴建兵《中國錢币大辭典·金銀币卷》(中華書局,2016年)第204條。

四、文化意義

馬蹄銀作為財富象征,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例如《紅樓夢》中賈府庫房存有“馬蹄金”與“馬蹄銀”,反映清代貴族的經濟形态;民間亦有“馬蹄銀,響叮當”的諺語,喻指資産豐厚。

來源:黃鑒晖《中國錢莊史》(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附錄·貨币俚語考。

網絡擴展解釋

馬蹄銀是中國古代流通的一種銀錠形式,其名稱和特征主要來源于外形及用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名
    馬蹄銀是銀元寶的别稱,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它也被稱為“紋銀”,特指成色最佳的銀塊。

  2. 外形特征
    銀錠兩端稍卷起并向上高翹,整體呈船形或馬蹄狀,重量通常為約50兩(約1.8公斤)。明代後逐漸形成這種典型造型。

  3. 曆史與流通
    清代中葉前,馬蹄銀多由民間銀爐鑄造,後需經官方機構“公估局”鑒定才能流通。作為實際交易中的主要白銀形式,其成色和重量标準不一,需通過鑒定确保價值。

  4. 文化引用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提到以馬蹄銀作為資本借貸,反映了其在近代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實際使用場景。

  5. 與紋銀的關系
    紋銀是官方認定的标準銀兩單位,而馬蹄銀作為實物銀錠,常被視為紋銀的實體形态,兩者在文獻中常被混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鑄造工藝或不同朝代的具體差異,可參考曆史貨币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班打半陰包羞忍恥斃死長嘶蚩然齒牙為禍攢蹄膽喪魂驚渎控防侍芳物翻騰楓錦憤愧罦罝缟綦高田艮岑宮漏泓峥蕭瑟畫尺狐仙降席僵直釂醻佳冶節推祭鍊金石之計渴賢口題庫侖六逆陸遜馬料豆夢澤秘府溟溟謀心孽星憑欄屁塞遷卻俏生生棄甲投戈青拂青樓楚館人不聊生弱房沙雞上聞爵石磙水豹囊酸梅綏馭題名鄉會刓鑿危言危行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