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購買私鹽。《新唐書·食貨志四》:“其後軍費日增,鹽價寝貴,有以穀數鬥易鹽一升。私糴犯法,未嘗少息。”
“私籴”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私籴(sī dí):指私自購買國家管控的鹽或其他重要物資,尤其特指違反官方規定購買私鹽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反映當時國家對鹽鐵等重要物資的專營制度。
根據《新唐書·食貨志四》記載,唐代中後期因軍費增加,鹽價上漲,出現“以穀數鬥易鹽一升”的現象。政府為管控經濟,嚴禁民間私自交易鹽,但“私籴犯法,未嘗少息”,說明當時私鹽買賣屢禁不止。
私籴行為在古代屬違法,可能擾亂國家經濟秩序。例如唐代對鹽的專營制度嚴格,違者将受懲處,但高利潤仍促使民間铤而走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鹽政或相關詞彙,可查閱《新唐書》等史料原文。
私籴(sī z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私自借用或挪用公款或財物。
私籴的部首是禾(hé),筆畫數為13畫。
私籴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私指私密、個人的意思,籴指收割、淘米之意。根據《漢語大詞典》,私籴最早是指民間私人收割谷物,後來逐漸引申為非法借用公款或財物。
私籴的繁體寫作“私穎”。
根據《康熙字典》,私籴在古代的寫法為“㧜糴”。
他因為私籴公款,被判了七年徒刑。
公司財務部門發現有人私籴了公司的資金,立即報案。
私款(私自使用公款)、私藏(私自隱藏)、私運(私自攜帶物品)
挪用、侵占
公正、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