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頓足忍氣;怅惘。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星眼朦朧,檀口嗟咨,攧窨不過,這席面暢好是烏合。” 方諸生 注:“攧,頓足也;窨,怨悶忍氣也。” 明 《殺狗記·喬人行潛》:“空嘆息,空攧窨,争奈是親非親,遣人愁悶。” 姚華 《菉猗室曲話》卷三:“攧窨二字,原出詩餘,或作疊窨,或作疊喑,蓋窨、喑二字同音也。至於北曲,或雲攧窨,或雲疊窨,而攧字與跌同,恐跌字譌而為疊字,然攧字俗師不甚能識,因而譌為颠字。今人言及颠窨則皆知出於《琵琶記》,言及攧窨,則或駭而笑矣。”
(2).引申為挫折。 清 洪昇 《長生殿·獻發》:“無定君心,恩光那處尋?蛾眉忽地遭攧窨,思量就裡知他怎?”
“攧窨”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元曲及明清文學作品中,具體含義如下:
頓足忍氣
指因憤怒或無奈而跺腳、強忍情緒的狀态。例如《西廂記》中“攧窨不過”描述人物因情緒激動而跺腳。
怅惘/挫折
引申為内心失落、遭遇困境。清代洪昇《長生殿》用“遭攧窨”表達人物受挫的心境。
構成:
“攧”意為跌倒、頓足(如《五代史平話》中“攧下來”指跌落);“窨”通“喑”,指沉默忍氣,組合後強調隱忍與情緒波動。
文獻用例:
多見于元雜劇,如王實甫《西廂記》、明代《殺狗記》等,常表現角色在矛盾中的隱忍或憤懑。
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菉猗室曲話》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