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的意思、仁義道德的詳細解釋
仁義道德的解釋
[justice and virtue] 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準則,原先有褒義。後指僞君子的口頭禅,也就有了貶義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戰國策·趙策二》
詳細解釋
(1).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标準。 唐 韓愈 《原道》:“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説,孰從而聽之。”
(2).泛指舊時提倡的道德規範。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滿肚子的天地良心,仁義道德,你隻想憑着老實安分,養活你的妻兒老小。”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這裡,你的堂兄和我父親是一樣的貨色--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
詞語分解
- 仁義的解釋 ∶寬厚正直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仁義之舉 〈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詳細解釋.亦作“ 仁誼 ”。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穎達 疏:“仁
- 道德的解釋 ∶社會************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裡保持高的道德标準和禮貌規矩 ∶合乎道德的詳細解釋.社會************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仁義道德”是漢語成語,原指儒家倡導的以仁愛和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準則,後泛指傳統的倫理規範。以下為詳細解析: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最初指儒家提倡的“仁愛”(關愛他人)與“義理”(公正合宜)等道德原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 演變含義:後世語境中,該詞逐漸帶有貶義,常被用來諷刺表面遵循道德規範、實則虛僞的行為者。
2.字詞拆解
- 仁:核心是“愛人”,即寬厚、利他的品德。
- 義:指公正、合理的準則,如《孟子》所言“舍生取義”。
- 道德:泛指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儒家強調通過“禮”實現道德教化。
3.出處與背景
- 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韓愈借此批判佛老思想對儒家倫理的沖擊,主張恢複傳統道德體系。
4.用法與語境
- 中性表述:如“儒家推崇仁義道德,強調修身齊家”。
- 貶義用法: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諷刺封建禮教“滿本都寫着仁義道德”,暗指其虛僞性。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如“滿口仁義道德”。
5.相關概念
- 反義詞:“豺狼成性”(形容殘暴無德)。
- 關聯詞:“禮義廉恥”(傳統四維道德)。
“仁義道德”一詞承載着儒家倫理的核心思想,但其含義隨曆史語境變化,既可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追求,也可成為批判僞善的工具。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單一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仁義道德
仁義道德是一個包含着豐富内涵的詞語,它代表着一種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觀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仁(人 + 二)義(人 + 兩)道(辶 + 首 + 兩)德(彳 + 心 + 一)。
來源:《仁義道德》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在教導弟子時常提及的重要概念。
繁體:仁義道德。
古時候漢字寫法:仞義道徳。
例句:學習仁義道德是我們應該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組詞:仁慈、義氣、道德規範。
近義詞:善良、正義、道義。
反義詞:惡劣、不義、道德淪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