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調胹的意思、調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調胹的解釋

烹調食物。喻治理政事。 宋 王安石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博聞該見有志之士,補苴調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無可為之地,故終不得。” 宋 王安石 《送劉貢父赴秦州清水》詩:“ 劉郎 高論坐噓枯,幕府調胹用緒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中“調胹”為古漢語複合詞,由“調”“胹”二字構成。《說文解字》釋“調”為“和也”,指調和滋味(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子論“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即其義。《說文》釋“胹”為“爛也”,段玉裁注“謂熟之甚也”(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楚辭·招魂》有“胹鼈炮羔”之記載。

二字合稱見于宋代文獻,《集韻·平聲·尤韻》引《博雅》雲:“調胹,烹煮也。”其核心義指通過調和五味與火候控制完成烹饪工序。清代樸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特别指出:“調謂齊其味,胹謂緻其熟,二者相須乃成馔。”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比喻對事物的精心培育與調理,如章炳麟《訄書》中“政令調胹,猶鼎鼐之和”。

網絡擴展解釋

“調胹”是漢語成語“補苴調胹”中的一部分,讀音為tiáo ér(調:第二聲;胹:第二聲)。具體解釋如下:

字義拆分

  1. 調(tiáo)
    指“調和、調味”,本義為調整味道或處理食材的工序,引申為對事物的加工、修飾。在“調胹”中,強調通過調整使事物更完善。

  2. 胹(ér)
    本義為“煮熟”,古時多指通過烹煮使食物變得適口,後引申為對事物進行精細加工,使其趨于完美。

整體含義

“調胹”原指烹饪中調味與煮熟的工序,後比喻對文章、理論等反複加工潤色,使其更加完善。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常與“補苴”(修補縫隙)連用,組成成語“補苴調胹”,強調通過修補和調整使事物達到完美狀态,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喜交并拜納抱愧把手冰浄冰敬賓天材傑操舍禅扉持堅吹蠱帶菌者打撈旦夕碟子丁時鈍漢兒女子語範銅弓筋盥事厈厈漢學恨咤黃同紙劍樹刀山借壽京府金鉔阄定絶瑕糧石涼煙麗姬龍蟄描叙剽蹂坡撇前識趫才汽輪機清激請教氣筒起義曲律山伐水場錢水浒傳說方便松瓤瞳孔頭眠婉麗微母闾五茸小人物孝子愛日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