骖服的意思、骖服的詳細解釋
骖服的解釋
指駕車之馬。 漢 桓寬 《鹽鐵論·結和》:“驂服以罷而鞭策愈加。” 晉 傅玄 《牆上難為趨》詩:“門有車馬客,驂服苦騰飛。” 清 唐甄 《潛書·受任》:“有車于此,圓其軸,方其轂,茅其纏牽,躄其驂服,善禦者将笑而去之乎?抑鞭斃牛馬而強驅之乎?”
詞語分解
- 骖的解釋 骖 (驂) ā 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左骖殪兮右刃傷”。 駕三匹馬:“載骖載驷”。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骖服”是古代駕車馬匹的統稱,具體指代不同位置的馬。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骖服”指古代馬車中不同位置的馬匹組合,其中:
- 骖馬:位于車轅兩側的馬,負責轉向和輔助牽引。
- 服馬:位于車轅中間的馬,直接連接車轅,承擔主要牽引力。
二、結構與功能
- 位置區分
古代四馬駕車時,中間兩匹為“服馬”,外側兩匹為“骖馬”;三馬駕車時,中間一匹為服馬,兩側為骖馬。
- 作用差異
骖馬通過缰繩控制方向,服馬則通過車轅固定方向,兩者配合實現車輛行進。
三、文獻例證
- 漢代桓寬《鹽鐵論》提到“驂服以罷而鞭策愈加”,反映骖服需共同協作。
- 晉代傅玄《牆上難為趨》中“驂服苦騰飛”,側面體現骖馬與服馬的動态配合。
四、綜合釋義
該詞不僅指代馬匹,還隱含駕馭的複雜性。清代唐甄《潛書》以骖服比喻治理國家,強調協調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車馬制度,可參考《周禮》《詩經》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骖服》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古代的一種服飾。現代漢語中,該詞用于形容人的舉止和儀态,表示嚴肅莊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骖(馬的旁)共9畫,服(衣的旁)共8畫。
《骖服》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在《尚書》中,有“黨人卒以骖服從拜。”的記載,意為“部族的人們都穿着骖服前來參拜。”這表明早在古代,“骖服”就是一種特定的服飾。
《骖服》的繁體字寫作“驂服”。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别在于字形的演變和書寫方式的不同,但意義和用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骖服”的寫法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變體,如“騁服”、“骖䍦”等。這些變體均表示相同的意思,即形容莊重嚴肅的儀态。
一些例句中可以用到《骖服》這個詞,例如:“他穿着骖服,舉止莊重,給人一種信任感。”這個例句中,筆者用《骖服》來形容這個人的儀态嚴謹而莊重。
與《骖服》相近的詞語可以是“端莊”、“莊重”,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儀态莊重,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骖服》的反義詞可能是“輕浮”、“不拘小節”,這些詞語用來形容人的儀态輕佻,違背了莊重和嚴肅的要求。
總之,漢字詞語《骖服》原指古代的一種服飾,現代漢語中用以形容人的儀态莊重嚴肅,代表一種嚴肅的态度和莊重的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