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usband's mother]∶丈夫的母親
(2) [grandmother] 〈方〉∶祖母;外祖母
(3) [leader]∶個人或單位的頂頭上司
(1).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宋 樓鑰 《太碩人潘氏挽詞》詩自注:“ 太宗 賜 張文定 齊賢 母詔曰:‘婆婆有福,生得好兒,為國家分憂。’”《儒林外史》第九回:“那老婆婆白髮齊眉,出來向兩公子道了萬福。” 郭小川 《春暖花開》詩:“婆婆好似 佘太君 ,婦女如同 穆桂英 。”
(2).祖母。 唐 權德輿 《祭孫男法延師文》:“翁翁婆婆以乳菓之奠,緻祭於九歲孫男 法延師 之靈。”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媽媽遠征,孩兒固當陪侍;婆婆獨守,孫子豈忍抛離?”
(3).母親。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 鶯鶯 不忍,以此背婆婆。婆婆知道,除會聖,雲雨怎得成合!”
(4).丈夫之母。 明 高明 《琵琶記·蔡母嗟兒》:“公公婆婆,媳婦便是親兒女,勞役事,本分當為。”《儒林外史》第六回:“媳婦住着正屋,婆婆倒住着廂房,天地世間,也沒有這個道理。” 丁玲 《母親》:“大姑奶奶是能幹的人,繡花有名的好,又快,又會出花樣,可是二十年的媳婦一做,被婆婆壓倒了。”
(5).妻子。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楔子:“我那先娶的婆婆可亡化子,這婆婆是我後娶的。” 元 關漢卿 《蝴蝶夢》楔子:“這是我的婆婆,生下三個孩兒,都不肯做農莊生活,隻是讀書寫字。”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唉,同志不曉得,是我婆婆的主意。”
“婆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地域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丈夫的母親
最常見的含義,指丈夫的母親,與“公公”(丈夫的父親)合稱“公婆”。在廣東地區,婆婆也被直稱為“奶奶”。
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可用于尊稱年長女性,如宋代文獻中記載的“賈婆婆”。
祖母或外祖母
部分方言中可指代祖母、外祖母甚至曾祖母。
妻子(罕見)
古漢語中偶見将妻子稱為“婆婆”,但現代已極少使用。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婆婆”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是指丈夫的母親,也就是女兒嫁入丈夫家後的丈夫的母親。
“婆婆”的拆分部首是“女”和“土”,其中“女”部表示與女性有關,而“土”部是表示與土地、田地有關。這兩個部首的筆畫分别是“3”和“3”,總筆畫數為6。
“婆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族的婚姻制度和家族觀念。在古代,女子結婚後往往要離開自己的家庭,嫁入丈夫的家庭,侍奉公婆,成為丈夫家庭的一份子。因此,丈夫的母親也就成為了婆婆。
“婆婆”的繁體字為「婆婆」。
在古代漢字中,婆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嬸嬸」,其中的聲旁“宀”表示與家庭、住宅有關。這種寫法強調了婆婆的地位與家庭的關系。
1. 我的婆婆很慈祥,對我非常好。
2. 婆婆經常照顧孫子,充滿母愛。
婆婆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
1. 兒媳婦:指丈夫的妻子,也就是婆婆的女兒。
2. 外婆:指自己母親的母親,與婆婆關系不同。
3. 公公:指丈夫的父親,與婆婆有着相同的地位。
與“婆婆”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嶽母:指丈夫的母親,與“婆婆”意思相同。
2. 老媽子:指對丈夫的母親的親昵稱呼,含有親近和親切的意味。
與“婆婆”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媽媽:指自己的母親,與丈夫的母親不同。
2. 媳婦:指女子結婚後成為丈夫家庭的一員,與婆婆的關系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