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謂佛德廣大無邊,作用于萬物,無窮無盡。《大乘義章》十四:“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曰藏。” 唐 法藏 《華嚴探玄記》卷十九:“出生業用無窮,故曰無盡藏。”
(2).泛指事物之取用無窮者。 宋 蘇轼 《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明 李贽 《雜說》:“獨自無賴,試取《琴心》一彈再鼓,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工巧固可思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黃·走向人民文藝》:“任何開化民族的古代文藝或未開化民族的現存文藝,都往往蘊含着無盡藏的美。”
指佛寺中儲積各方所施舍的財物的地方。《太平廣記》卷四九三引 唐 陸長源 《辨疑志·裴玄智》:“ 武德 中,有沙門 信義 習禪,以三階為業,於 化度寺 置無盡藏。 貞觀 之後,捨施錢帛金玉,積聚不可勝計。”
"無盡藏"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構成解析 "無"表示否定,"盡"指窮盡,"藏"為儲藏之意,三字合指"無窮盡的儲藏"。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太平經》,指代天地間永不枯竭的資源儲備。
二、佛教術語轉義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法性含藏的無量功德,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真如妙體即無盡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此概念後被引申為對智慧源泉的比喻。
三、文化哲學擴展 宋代文人蘇轼在《前赤壁賦》中創造性地使用"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将之升華為自然饋贈的哲學概念,這一用法成為漢語文學經典意象,收錄于《古代漢語詞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取用不竭的精神財富或物質資源,如"典籍文獻乃民族文化之無盡藏",此釋義見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
“無盡藏”是一個源自佛教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延伸和擴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德廣大的象征
佛教中,“無盡藏”指佛的功德廣大無邊,作用于萬物且無窮無盡。如《大乘義章》提到“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曰藏”。華嚴宗進一步認為,現象世界(如衆生、虛空)也屬于“無盡緣起”的範疇。
修行與布施的關聯
佛教強調通過“無盡”的修行(如發願、持戒)積累功德,并以“無盡燈”比喻菩薩教化衆生的過程,如“一燈燃百千燈,明終不盡”。
泛指自然與精神財富
宋代蘇轼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将自然之美視為取之不竭的寶藏。
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現代用法中,“無盡藏”可形容深藏的無限潛能或資源,例如形容個人才華、知識儲備或未被發掘的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或文學用例,可參考、2、5、6的原始出處。
暗火榜歌悲田院炳朖財寶慚忿參微察失出題初旬此等大保單見淺聞遞毀東征西怨二次三番付清革故鬲咽公甲慣一河馮厚薄禍種挾暮薦剡節葺進伐廐人決期劇旁酷令良造斂收離罔龍戟旅羇沐猴舞蒲望青史标名瓊篇禅代神抶電擊審發生母沈聲水汪汪順腦順頭說死說活誦法送迓讨氣吐逆拖步妥侑玩耽襪線卧兔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