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eve; succor] 救濟撫恤
救恤難民
見“ 救恤 ”。
亦作“ 救卹 ”。救濟撫恤。《三國志·魏志·張範傳》:“救恤窮乏,家無所餘,中外孤寡皆歸焉。”《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 安南 之陷,将吏遺人多客伏溪洞,詔所在招還救卹之,免 安南 賦入二年。” 宋 司馬光 《應诏言朝政阙失狀》:“民窮困已極而無人救恤,羸者不轉死溝壑,壯者不聚為盜賊,将何之矣。”
救恤是漢語中表示救濟撫恤的複合詞,由“救”(救助)與“恤”(體恤)組合而成,指對困苦、受災或弱勢群體給予物質幫助與精神關懷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救恤”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劉虞傳》:“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賞賜、救恤,皆無所愛。”其核心含義是“因憐憫而施以援手”,常用于描述官方或社會力量對災民、貧民等的系統性救助活動。
從詞義演變看,“救恤”在古代文獻中多與赈災、安民等政策相關,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歲饑,發廪救恤,全活者甚衆。”現代語境下,該詞可泛指各類公益援助行為,例如針對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的社會福利保障。
《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書面用語,強調行為的正式性與組織性,與“救濟”近義,但更突出對受助者尊嚴的維護。例如:“政府撥款救恤洪災地區,确保災民基本生活需求。”其反義詞為“漠視”或“苛待”。
“救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ù xù,其核心含義是救濟撫恤,主要指對處于困境或遭受災難的人群提供物質幫助和關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字形與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書法寫法,可參考《三國志》《新唐書》等文獻,或查看相關書法作品。
阿濫奧樞拔慢步謗怨猋急鼈裙不識丁暢泰查驗穿域瓷瓶麤怪斷袖癖敦慎蜚蓬之問豐強蜂衙賦丈高商高屋帽瑰異姑翁豪府吼叫花盤奸壬解煩兵激矢居儉令章緑豆嫚惰美器敏手墨癡暖水瓶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丕則破奸發伏普特蹊路繞梁三豕森沈上糞涉筆成趣聖顔侍祠官是即是史録水柱熟面孔舜英鼠偷狗盜樹羽土壤學汙德鮮陽閑止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