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說理、行文或問題、事情等糾纏不清。《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繳繞,猶纏繞,不通大體也。” 唐 白居易 《早梳頭》詩:“年事漸蹉跎,世緣方繳繞。”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端緒繳繞,猝不得分明。” 徐玉諾 《一隻破鞋》:“那戰事的高興,和紙牌的沉醉,如梭一般繳繞我的思想裡。”
(2).纏擾不休。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張五姑》:“我平生為汝累,今死矣,尚復繳繞我。”
(3).圍繞;纏繞。 唐 元稹 《江邊四十韻》:“總無籬繳繞,尤怕虎咆哮。”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蟲·長蛇》:“家人有覘見者,熟視之,乃為長蛇,繳繞數匝,特吐舌於女唇吻中。”
(4).引申為曲折迂回。 唐 元稹 《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輕舟閑繳繞,不遠池上樓。”
“繳繞”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糾纏不清
指說理、行文或問題、事情等邏輯混亂、難以理清。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提到“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強調名家學派因過度苛求細節而令人困惑。
纏擾不休
表示持續不斷的煩擾或困擾。如宋代洪邁《夷堅丙志·張五姑》中“尚復繳繞我”,體現死後仍被糾纏的語境。
圍繞、纏繞
物理意義上的環繞或束縛。唐代元稹詩句“總無籬繳繞,尤怕虎咆哮”,描述藤蔓纏繞籬笆的情景。
曲折迂回
引申為事物或思路的複雜、不直接。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端緒繳繞,猝不得分明”即此意。
《繳繞》是一個漢字,由“缶”和“口”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缶”是一個貝殼,表示容器相關的意思。
部首:“口”表示口、嘴巴等含義。
筆畫:《繳繞》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繳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紡織工藝。在古代,人們将纖維制成線,然後通過交叉、卷曲的方式纏繞在一起制成繩索、線繩等。這種卷曲、纏繞的手法就被稱為“繳繞”。
繁體:
繁體字為「繳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一般使用篆書或隸書來書寫漢字。根據古代的書寫規則,字的結構、形态和筆畫有所不同。但《繳繞》的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這幾根電線繳繞在一起,看起來很混亂。
2. 她用細線将花束繳繞起來,看起來更加精緻。
組詞:
1. 纏繞:指物體在一起卷曲、糾纏。
2. 縛繳:指用繩索等捆綁繳械。
3. 繳獲:指戰争或警方抓到敵人,贓物等。
4. 繳稅:指納稅。
近義詞:
糾纏、纏繞、卷繞、盤繞。
反義詞:
解開、舒展、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