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戶的意思、土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戶的解釋

世居本地的住戶(對“客戶”而言)。《通典·食貨七》:“ 建中 初,命黜陟使往諸道,按比戶口,約都得土戶百八十餘萬,客戶百三十餘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戶”是古代戶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土戶指世居本地的正式編戶,與外來遷移的“客戶”相對。根據《通典·食貨七》記載,唐代建中年間統計顯示,全國土戶約180餘萬,客戶約130餘萬。這類戶籍在南北朝時被稱為“土著”“土民”,唐代則明确分為土戶(主戶)與客戶。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南北朝時期
    土戶與流民、僑民形成對立。戰亂導緻人口流動頻繁,本地土戶常受豪強控制,與外來客戶産生“客主勢異,競相淩侮”的矛盾。
  2. 唐代戶籍制度
    土戶是政府稅收和賦役的主要對象,需承擔租庸調等義務,而客戶多為無地佃農或外來人口,初期不納入正式戶籍。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延伸釋義

個别資料提到“土戶”在成語中代指鄉村富裕人家或農民,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戶籍制度細節,可參考《通典》原文或唐代賦稅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戶的意思

土戶,讀音為“tǔ hù”,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指代農村地區的富有和有地位的村民。在中國的農村社會中,土戶一詞也常常用來指代有着大量土地和財富的鄉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中将土戶的部首歸為“土”,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土戶的總筆畫數為8畫。

來源與繁體

土戶一詞起源自中國古代社會,它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字形裡的“戶”字表示住宅或家庭,而“土”則表示土地,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表示富有和有地位的農民村民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土戶”一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土戶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海戶”,其中的“海”是土字的俗體寫法,表示土地。而“戶”則是古代的字形,與現代的“戶”相似,表示住宅。

例句

1. 這個村子的土戶家庭非常富有,擁有大片的農田。

2. 他是這個地區的土豪土戶,有着很高的社會地位。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土豪、鄉紳、地主、富農。

近義詞:地主、富農。

反義詞:貧窮人、佃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