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面的意思、鹄面的詳細解釋
鹄面的解釋
(1).容顔枯瘦。 清 孫枝蔚 《大吏》詩:“大吏下郡邑,賑飢散金錢,紛紛鵠面人,推擠車馬前。” 清 蕭掄 《鴉村記所見》詩:“須臾人塞途,鵠面而鳩形。”
(2).指容顔枯瘦的人。 清 蒲松齡 《回江都令年家軒轅》:“ 河伯 遷怒,鵠面流離。”
詞語分解
- 鹄的解釋 鹄 (鵠) ú 水鳥,形狀像鵝,體較鵝大,鳴聲宏亮,善飛,吃植物、昆蟲等(亦稱“天鵝”):鹄立。鹄望(殷切盼望)。鹄候。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面的解釋 面 (⑧面??麵) à 頭的前部,臉:臉面。顔面。面目。面面相觑。 用臉對着,向着:面對。面壁(a.面對着牆;b.佛教指面對牆壁靜坐修行)。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額(
網絡擴展解釋
“鹄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ú mi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1.基本詞義
- 容顔枯瘦:形容人因饑餓、疾病或困苦而面容憔悴、消瘦。例如清代孫枝蔚《大吏》詩中提到“紛紛鵠面人,推擠車馬前”,描繪了饑民枯瘦的樣貌。
- 指枯瘦的人:直接代指因貧困或災荒而面容憔悴的群體,如蒲松齡文中“鵠面流離”即指流離失所的饑民。
2.出處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常與“鸠形”連用為成語“鸠形鹄面”,進一步強調人消瘦、憔悴的狀态。例如《福惠全書》中“鳩形鵠面之小民”即形容百姓生活困苦。
- 清代詩人蕭掄的《鴉村記所見》中“鵠面而鳩形”也通過并列結構強化了形象的枯槁感。
3.相關成語與擴展
- 鸠形鹄面:由“鸠形”(鴿子般消瘦)和“鹄面”(天鵝般蒼白)組合而成,形容人極度消瘦、面色憔悴,多用于描述災荒或困境中的人群。
- 近義詞:面黃肌瘦、形銷骨立;反義詞:容光煥發、神采奕奕。
4.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中,用以刻畫人物因長期困頓導緻的外貌特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大吏》《福惠全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鹄面》是什麼意思
《鹄面》是指鴻鹄的面孔。鹄是指大雁,也泛指鴻鹄類的雄性鳥類。這個詞形容人的臉龐高貴、狀如鳥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鹄面》的部首是鳥,由6畫組成。
來源
《鹄面》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李白的詩句“鹄面久霜雪,猿鬟初日晞”,意味着面容潔白如雪。此後,這個詞被廣泛運用在文學作品中,形容人的臉龐美麗不凡。
繁體
《鹄面》的繁體字為「鸠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鹄面》寫作「鶘面」,使用鶘(hú)代替現代的鹄(hú)。
例句
她的《鹄面》婷婷玉立,堪比女神。
組詞
鹄面如冠:形容人的面容高貴端莊。
近義詞
玉顔:美麗的面容。
反義詞
鬃毛:指動物的毛發,與鳥的面龐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