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生知安行的意思、生知安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生知安行的解釋

“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省。古以為聖人方能具有的資質。《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清 朱之瑜 《勿齋記》:“生知安行者,古今之所共貴,而人生之所大願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行軍總要》:“ 東王 具生知安行之資……功烈邁乎前人,恩威超乎後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生知安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生知安行”由“生而知之”和“安而行之”簡化而來,指生來就懂得天下大道,并能從容自然地踐行這些道理。它常被用來形容聖人獨有的資質。

二、出處與思想淵源

  1. 核心出處:出自《禮記·中庸》,原文提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強調無論先天領悟還是後天學習,最終目标都是知行合一。
  2. 儒家思想關聯: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将其與“盡心知性知天”結合,認為這是聖人的至高境界。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被視為這一境界的體現。

三、用法與延伸意義

四、相關對比

與“學知利行”(通過學習理解道理并踐行)、“困知勉行”(經曆困境後領悟道理并勉力實行)形成對比,三者最終目标一緻,但路徑不同。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禮記·中庸》原文或王陽明心學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生知安行的意思

《生知安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行動中獲得智慧和安定。它強調通過親身經曆和實踐來獲得智慧和安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生知安行》可以拆分為:生(shēng)、知(zhī)、安(ān)、行(xíng)。

生部的部首是生字的部首,并且由5畫組成;知部的部首是矢字的部首,并且由8畫組成;安部的部首是宀字的部首,并且由6畫組成;行部的部首是彳字的部首,并且由6畫組成。

來源

《生知安行》是古代文人學者根據他們對人生和學問的思考所創造的。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中的一句話:“不以生知是非,不以安行威儀。”

繁體

《生知安行》的繁體字寫作「生知安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生知安行》的古代寫法為「生知安行」。

例句

1. 他通過實踐才明白了《生知安行》的道理。

2. 隻有在實踐中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生知安行》。

組詞

- 生活知識:指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知識。

- 安身立命:指在社會中找到一個穩定的位置,并為之努力奮鬥。

- 行百裡者半九十:指在行動的過程中,隻有到達目的地的一半時,才能認為成功的機會較大。

近義詞

1. 知行合一:強調知識和行動的統一,即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 知行不符:指知道該怎麼做,但實際行動與知識相悖背離。

反義詞

知之不行:指隻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上,而不将其付諸實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