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户的意思、土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户的解释

世居本地的住户(对“客户”而言)。《通典·食货七》:“ 建中 初,命黜陟使往诸道,按比户口,约都得土户百八十餘万,客户百三十餘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户"是古代户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世代定居于某地的原住民家庭。根据《汉语大辞典》释义,该词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基本户籍属性

    指唐代户籍登记中的本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客户"相对。《中国历史大辞典》特别指出,在武周时期(690-705年),朝廷通过"括土户"政策清查隐匿人口,将浮逃人户编入正式户籍。

  2. 地域身份标识

    宋代文献中将长期定居的汉民称为"土户",以此区别于新归附的少数民族群体。如《宋史·蛮夷列传》记载荆湖地区"土户与峒丁各守其界",此处强调原住民与少数民族的居住界限。

  3. 土地依附关系

    明清方志中常将"土户"与土地所有权关联,《大明会典》载有"土户田产需经三辈垦殖,方得立契转卖"的条文,反映其与土地的深层绑定关系。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已不列为独立词条,但在历史学、社会学领域仍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等权威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土户”是古代户籍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土户指世居本地的正式编户,与外来迁移的“客户”相对。根据《通典·食货七》记载,唐代建中年间统计显示,全国土户约180余万,客户约130余万。这类户籍在南北朝时被称为“土著”“土民”,唐代则明确分为土户(主户)与客户。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南北朝时期
    土户与流民、侨民形成对立。战乱导致人口流动频繁,本地土户常受豪强控制,与外来客户产生“客主势异,竞相凌侮”的矛盾。
  2. 唐代户籍制度
    土户是政府税收和赋役的主要对象,需承担租庸调等义务,而客户多为无地佃农或外来人口,初期不纳入正式户籍。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延伸释义

个别资料提到“土户”在成语中代指乡村富裕人家或农民,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后世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户籍制度细节,可参考《通典》原文或唐代赋税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丁抽楔百二山河避眚不诓才彦朝华夕秀程颢尺书池渊宠习粗野丁帘东坡竹二花脸风信鸡風姿分娩负浪环立画展挟尺建安风骨将门虎子金鸡石金门羽客金鱼藻矜贞忌前就医偈文决张磕头如捣款卓牢络联防磟碡洛神梦象朴静批子悄默声启闭轻庸穷夜权实省觉胜友如云诗礼之训水渌渌疏苗四孟思摩四姓榻板韬敛土英外甥女委迤握算锡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