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易》學家 施雠 、 孟喜 的并稱。《漢書·儒林傳·丁寬》:“ 寬 ( 丁寬 )授同郡 碭 田王孫 。 王孫 授 施讎 、 孟喜 、 梁丘賀 。繇是《易》有 施 、 孟 、 梁丘 之學。” 南朝 齊 王儉 《答陸澄書》:“《易》體微遠,實貫羣籍。 施 孟 異聞, 周 韓 殊旨,豈可專據 小王 ,便為該備。”
“施孟”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釋義如下:
“施孟”是漢代《易》學研究者施雠(施讎)和孟喜的并稱。兩人均為西漢今文易學的代表人物,師承田王孫,後分别創立施氏學與孟氏學,與梁丘賀并稱為《易》學三大流派。
學術傳承
施雠、孟喜、梁丘賀同為田王孫弟子,三人對《周易》的注解形成不同學派,被《漢書·儒林傳》記載為“施、孟、梁丘之學”。
學術特點
施氏學派注重《易》的文本訓诂,而孟氏學派則融入陰陽災異學說,形成獨特解經方式。南朝王儉在《答陸澄書》中評價:“施孟異聞,周韓殊旨”,強調其學說差異。
該詞多見于古籍注疏,如《漢書》提及三人學派分立,後世文獻(如南朝典籍)也常将“施孟”并提,用于讨論《易》學的多元發展。
現代語境中,“施孟”主要用于文史領域,特指漢代易學流派或學術史研究,如例句:“《易》體微遠,施孟異聞。”()
注: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漢書·儒林傳》。
《施孟》是一個雙音節的漢字,意為“施行、施予”,一般用作人名。
《施孟》的部首是“方”和“子”,總共包含8個筆畫。
《施孟》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它來自于古代的姓氏,是姓施的人所采用的名字;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它來自于《周禮》中的官職名稱。
《施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施孟」。
在古時候,漢字《施孟》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字的形狀稍有不同。
1. 他擅長施孟教誨,使學生受益匪淺。
2. 母愛如施予廣大的孟母,無私而偉大。
施展、施舍、施行、施予
給予、授予、賜予、散發
接受、承受、拒絕、收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