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精品。多指書畫、詩詞等藝術作品。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畫錄·能品上》:“ 韋鑾 官至少監,善圖花鳥、山水,俱得其深旨,可為 邊鸞 之亞, 韋鑾 次之,其畫并居能品。”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三:“ 米芾 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内。 芾 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六法三品》:“故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絶,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 王國維 《人間詞話删稿》十六:“ 稼軒 《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絶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
"能品"是中國傳統藝術評論體系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藝術作品在技藝層面達到精熟境界,但尚未達到"神品""逸品"等更高層次的審美範疇。該術語最早見于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記》提出的"神、妙、能、逸"四品論,後被北宋黃休複調整為"逸、神、妙、能"的品第序列。
在具體釋義層面,《中國美術辭典》将"能品"定義為:"畫家對客觀事物有準确的認識和表現能力,技法熟娴,能真實生動地再現對象,但缺乏獨創性和氣韻生動的特質。"這表明"能品"作品具有工整嚴謹、形似逼真的特點,例如明代仇英的青綠山水、清代郎世甯的宮廷繪畫,都被視為能品的典型代表。
從藝術發展史角度考察,《中國書畫鑒定基礎》指出:"宋元以降,'能品'逐漸成為職業畫師的代稱,與文人畫家追求的'逸品'形成雅俗分野。"這種品評标準深刻影響了中國書畫創作方向,清代董其昌在《畫禅室隨筆》中強調:"能品雖工,終落匠氣,當以神韻為尚。"反映出傳統文人對純粹技術表現的審慎态度。
來源參考:
“能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能力與品德的結合,用于評價個人綜合素質。例如:“能品是職場中選拔人才的重要标準。”不過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現代語義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典、唐代畫論及元代畫論等原始資料。
拔扈白花花冰檗冰釋滄熱常道趁機塵頭傳訊丹谷黨章道正凍豆腐獨絕罰球飛遞費解改官甘肥瓜條航道號頭畫脂镂冰會禀灰灺結轖謹敕盡行禁欲主義酒肆祭獻抗矯醁波陸土緑陰馬僮米湯腦杓子佞笑陪錢蚯蚓竅稍黩筐篚沙鷗翔集紹襲十命事望師直為壯嗽月瑣垣太平廣記田徑田棱同路人吞食唾餘外郭畏敬相對真理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