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魯哀公 十四年獵獲麒麟事。相傳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筆。《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杜預 注:“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 仲尼 傷 周 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脩中興之教。絶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唐 李白 《古風》之一:“希聖如有立,絶筆於獲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年,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絶。”《舊唐書·文苑傳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歷 秦 漢 至於 後魏 ,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一節:“獨至獲麟以後,迄於 秦始 ,實為 中國 社會變動最劇之時代。”
(3).指 漢武帝 太始 二年捕獲白麟事。《漢書·武帝紀》:“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見上帝,西登 隴首 ,獲白麟以饋宗廟。”《後漢書·班彪傳》:“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馬遷 ……據 楚 漢 列國時事,上自 黃帝 ,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絕筆。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無涯之智,餘将養性養神,獲麟於《金樓》之制。” 唐 唐彥謙 《吊方幹處士》詩之一:“别號行鳴雁,遺編感獲麟。”
“獲麟”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典故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春秋》所載曆史事件。據《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西狩獲麟”,指魯哀公在西部狩獵時捕獲麒麟。杜預注疏稱:“麟者,仁獸也,聖王之嘉瑞也”,認為麒麟象征仁德與祥瑞。
該典故的文化内涵包含三層:
曆代文人常借此典抒懷,如李白《古風》雲“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喻指文脈傳承的使命感。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借指著述的絕筆或事物終結”,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瑞應思想”與“曆史觀”的雙重意蘊。
“獲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典故性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文學背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春秋魯哀公獲麟事件
指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獵時捕獲麒麟之事。相傳孔子因這一事件感歎“道窮”,遂停止編撰《春秋》。
代指春秋末期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以“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年”指代春秋結束後的曆史階段。
漢武帝捕獲白麟
公元前95年,漢武帝在隴首獲白麟,被視為祥瑞,載入《漢書·武帝紀》。
喻指著作絕筆
李白《古風》中“絕筆于獲麟”即用此典,引申為文人封筆或作品終章。
麟為傳說中的仁獸,《獲麟解》(韓愈)描述其“靈異、祥瑞”,外形獨特且“非家畜”,象征罕見而未被認知的德行。這一意象常被用于文學中表達對理想失落或時代變遷的感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春秋》《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騃穉霸道敗水白衣送酒悖嫚綽寬大媒燈影掉文掇拾章句惡詫輔車相将蓋巾格棱毂輠歸陰過拂黑闆黑理橫枝兒合祛黃犢舍回波舞婚期豁落圖進禨絶命詞距捍局迫廉風菱歌聾昧陸生畫貓兒眼冒賄默寓匿竄蹑手蹑足炰烋裴松之篇幅飄樊落混潛卻辁樸阒如熱水鋭利乳孔三珠符收解雙甄順策順溜溜貼說通術違負祥車屑如息婦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