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薄,浮薄。《漢書·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 唐 陳子昂 《為義興公陳請終喪第二表》:“臣聞時方媮薄,勸人以孝;時方趨競,勸人有禮。”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風遂長,百司庶尹無所措其手足。” 章炳麟 《五朝學》:“濟 江 而東,民有甘節,清劭中倫,無曩時中原媮薄之德。”
媮薄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以下要點:
讀音與字形
該詞讀作“tōu bó”,由“媮”(同“偷”)和“薄”組合而成,屬于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核心釋義
指社會風氣或人情的澆薄、不淳厚,多形容道德層面的輕浮、虛僞。例如《漢書·刑法志》中記載“媮薄之政,自是滋矣”,描述政治風氣的敗壞(來源:《漢語大詞典》)。
語義關聯
與“澆薄”“刻薄”等詞義近,常與“敦厚”“淳樸”形成反義對比。如《後漢書》提及“俗漸媮薄”,強調風俗的堕落(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曆史語用
古代文獻多用于批判社會倫理失序,如宋代朱熹《答劉平甫書》批評“媮薄之風”,反映儒家對道德标準的重視(來源:《辭源》修訂本)。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借喻人際關系或文化傳承的淺薄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描述“網絡媮薄之态”,指代浮躁的社交現象(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媮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u báo,意為澆薄、浮薄,多用于形容社會風氣或道德習俗的淺薄、不淳厚。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
詞義核心
指社會整體風氣的輕浮、不厚重,強調倫理道德的衰退和人情世故的淡薄。例如《漢書·刑法志》提到“媮薄之政”指政治風氣的敗壞,而司馬光則用該詞批評北宋時期官員的浮躁風氣。
曆史用例
相關辨析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現代語境較少見。引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如讨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批判或社會變遷問題。
備預不虞奔蕩簿録赤綠春減戴月打夜作第一世界對稱性蹲足飛砂走石風人詩偾國豐有改道改惡從善诟駡光亨鼓妖環擊豗蹙獲廁火戲楗閉将扶将慎盡夠經途靜悟祭竈科鬥籍虧替利傍倚刀醴杯靈蚌陵忽禮誼龍羹慕輿甯谧濃濃袍仗請便擒拏沁園耆儒碩老秋苗秋汛起支曲兒苫布水土保持孫心讨賊頭牟刓泐蝦蟇泉鄉巴佬翔天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