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媮薄的意思、媮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媮薄的解釋

澆薄,浮薄。《漢書·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 唐 陳子昂 《為義興公陳請終喪第二表》:“臣聞時方媮薄,勸人以孝;時方趨競,勸人有禮。”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風遂長,百司庶尹無所措其手足。” 章炳麟 《五朝學》:“濟 江 而東,民有甘節,清劭中倫,無曩時中原媮薄之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媮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u báo,意為澆薄、浮薄,多用于形容社會風氣或道德習俗的淺薄、不淳厚。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

詳細解釋:

  1. 詞義核心
    指社會整體風氣的輕浮、不厚重,強調倫理道德的衰退和人情世故的淡薄。例如《漢書·刑法志》提到“媮薄之政”指政治風氣的敗壞,而司馬光則用該詞批評北宋時期官員的浮躁風氣。

  2. 曆史用例

    • 漢代:《漢書·刑法志》用“媮薄之政”描述政策導緻的社會風氣惡化。
    • 唐代:陳子昂在奏表中以“時方媮薄”勸誡君主重視孝道。
    • 宋代:司馬光以“媮薄之風”警示道德滑坡對官場的影響。
    • 近代:章炳麟在《五朝學》中對比中原與江南民風,稱中原有“媮薄之德”。
  3. 相關辨析

    • 字形與讀音:“媮”在此讀tōu,而非常見的“偷”或“愉”(yú),需注意區分。
    • 近義詞:如“澆薄”“浮薄”,均指道德或風氣的淺薄;“崄薄”(xiǎn báo)則側重“陰險刻薄”,與“媮薄”含義不同。

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現代語境較少見。引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如讨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批判或社會變遷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媮薄的意思

《媮薄》(拼音:tōu bó)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身材矮小、身材瘦弱、體态纖細”的描述。它通常用來指代人的體型相對較小或貧弱。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媮的部首是女(女字旁),薄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媮的筆畫數為11,薄的筆畫數為16。

來源

《媮薄》一詞源自《詩經·大雅·媮媮》中的一句:“媮媮谷中,悠哉佼人。”這句詩用來形容谷中走來的一個姑娘身材嬌小纖細,後來形容矮小、瘦弱體态的人。

繁體

在繁體字中,《媮薄》可以寫成「頭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媮的字形有所不同,有一點像現代漢字“妖”,上面有“女”字旁,下面為“獸”字
形,意為媮是一種妖怪形狀。而薄在古代寫法中則與現代相似。

例句

她的身體媮薄,看起來更像個高中生而不是已經畢業工作的職場女性。

組詞

媮媮(形容谷中走來的女孩子身材嬌小纖細)
瘦薄(形容體态瘦弱,身體消瘦)

近義詞

纖弱、刺骨、委婉

反義詞

高大、壯實、健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