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失;損壞;廢除。《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乃至歷玄闕,排金門,升玉堂,伏虛檻於前殿,臨曲池而行觴,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 呂延濟 注:“替,失也。言陪遊熹樂,不知威儀;戲笑談弄,言辭過度,漏渫而出。” 晉 陶潛 《雜詩》之九:“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絶音寄斯篇。” 逯欽立 校注:“虧替,破損,廢除。即平除。”《新唐書·桓彥範傳》:“陛下嘗輕騎微服,數幸其居,上下污慢,君臣虧替。”
“虧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ī tì,主要含義為喪失、損壞、廢除,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狀态的衰敗、破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事物原有的完整性或狀态被破壞,包括物質損壞、制度廢除或禮儀喪失等。例如《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中提到“威儀虧替”,即形容儀态失範。
引申含義
可擴展至抽象層面的衰敗,如陶潛《雜詩》中用“關梁難虧替”表達交通阻隔帶來的困境。
現代語境中,“虧替”較少使用,常見于對古文的解讀或書面語,如“制度虧替”指制度被廢除。
“虧替”是古漢語詞彙,強調事物的破損、廢棄或禮儀喪失,多用于典籍和文學作品。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文選》《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虧替》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因欠債或缺少而被迫替代、替換或填補,也可以指由于失去某個人或物而被其他事物來代替。
《虧替》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虧的“口”字部首,右邊是替的“曰”字部首。
虧的筆畫數為二(一橫一豎),替的筆畫數為五(一撇一捺兩橫一豎)。
《虧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論語·學而》一章中的一句話:“虧則補之,替則改之。”
在繁體字中,“虧”依然保持不變,而“替”則寫作“替”。
在古代寫法中,虧的上半部分寫作“乙”字,下半部分保持不變;替的寫法則是“日”字替換了現代的“曰”字部首。
1. 他虧替朋友的債務,感到内疚。
2. 這個公司的倒閉給了其他競争者一個虧替的機會。
組詞:虧空、虧損、替代、替補
近義詞:取代、代替、補償
反義詞:彌補、填補、替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