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擒拿 ”。
擒拏(qín n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動作指向的動詞,指通過武力或計謀捕捉、捉拿目标對象,尤其強調制服與控制的過程。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緝捕罪犯、戰場俘敵等場景,現代漢語中已逐漸被“擒拿”替代,但仍保留在部分武術術語中。
“擒”的本義
指主動出擊、活捉目标。《說文解字》釋為“急持也”,強調迅速控制對方,使其無法逃脫。
例證: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擒關羽父子。”
(指在戰場上俘獲敵方将領。)
“拏”的涵義
通“拿”,表強力捉取、拘捕。《康熙字典》注:“拏,牽引也。”含強制束縛之意。
例證: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武松擒拏猛虎。”
(描述以武力制服野獸的動态過程。)
古代軍事與司法語境:
多指官方緝捕罪犯或戰場俘敵。
例:
《明史·刑法志》:“凡擒拏盜賊,需驗明正身。”
(強調依法執行捉拿程式。)
武術術語中的保留:
現代武術中“擒拿術”即源于此詞,指通過關節技控制對手的技術,如《中國武術大辭典》所述:“以巧力制敵關節,使其受制。”
《漢語大詞典》
定義:“捕捉;捉拿。”引《水浒傳》例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243頁。
《辭源(修訂本)》
釋為“捉獲”,引《三國志》用例。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289頁。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擒”與“拏”同義複用,表強力捕獲。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021頁。
前者突出武力制服(如“擒拏逃犯”),後者可泛用于動物或人(如“捕捉昆蟲”)。
“逮捕”為現代司法術語,強調法律程式;“擒拏”更具動作性,常見于古典文本。
“擒拏”是古漢語中表強力捉拿、控制的複合動詞,其核心義在軍事、司法及武術領域一脈相承,現代雖少用,但詞義仍通過“擒拿”得以延續。
“擒拏”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權威信息的詳細解釋:
發音:qín ná
詞性:動詞/形容詞
本義:指通過武力或技巧捉拿、捕獲敵人或獵物,源自古代武術中的制敵技巧。例如在實戰中“擒拏格鬥”,強調精準的身法和力量運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等來源。
謗口鎊虧變泐憯恻長遂譂奴朝譴沉寂馳騁疆場寵臣窗戶眼兒慈氏村廛大龍湫丹麯倒廪傾囷底邊奪路獨運煩聒馮夢龍分虎紛若副傷寒供尖挂毯貴誕旱殃桁架歡說貨遺澗飲結軨靜正抉搜抗暴眍兜跨踞困厄哭喪着臉陵蹙媒贽門牀馬道名錄墨蘭牆花路柳清正廉明瓊簪乞閑燒铄釋黻飾智手記耍刁松形鶴骨台符同年嫂網目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