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同心同德 ”。 明 李東陽 《跋鶴山魏先生書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則平居有所裨益,緩急有所倚仗。” 清 魯一同 《蓋寬饒論》:“以 宣帝 之明, 魏侯 為相,同心一德,而使國有殺諫之名。”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此時財政外交困難已極,我軍民同心一德,猶懼颠危。”
“同心一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óng xīn yī dé,其核心含義是思想統一、信念一緻,與“同心同德”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曆史典籍中的記載。
《同心一德》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心意合一,團結一心,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奮鬥。
《同心一德》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口”、“心”、“彳”和“彳”,總計十六個筆畫。
《同心一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明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原文為“彼衆我寡,同心一德”,用以形容許褚和許攸對劉備的忠誠和附和。
字形演變方面,繁體字“同心一德”中的“德”字曾經是“羚”字,羚字表示羚羊。後來,由于音相近,取義為美好的願望和品德,所以古代人在書寫時常将“羚”改為“彳”。
《同心一德》的繁體字為「同心一德」。繁體字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同”字的舊字形中,上部為三個人,下部為口。類似地,其他字的舊字形也有所不同。
1. 我們要同心一德,共同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标。
2.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隻要我們同心一德,一定能夠戰勝它們。
1. 合力同心
2. 同仁同心
3. 上下一心
1. 合作共赢
2. 衆志成城
3. 齊心協力
分道揚镳
各自為政
四分五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