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的意思、艾虎的詳細解釋
艾虎的解釋
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飾物,佩戴之謂能辟邪祛穢。 宋 陳元靓 《歲時廣記·摻艾虎》:“《歲時雜記》:‘端五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王沂公 《端五帖子》雲:‘釵頭艾虎辟羣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月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
詞語分解
- 艾的解釋 艾 à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葉制成絨,供針灸用:艾子。艾蒿。艾絨。 止,絕:方興未艾。 美好:少(刼 )艾(年輕美好的女子)。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
專業解析
艾虎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既指代一種小型哺乳動物,也關聯傳統民俗文化,具體釋義如下:
一、動物學釋義
艾虎(學名:Mustela eversmanii)是食肉目鼬科鼬屬的小型獸類,又稱“艾鼬”。其特征包括:
- 外形:體長約30-45厘米,毛色以黃褐色為主,背部有深褐色斑紋,喉部及胸腹呈淺黃色。
- 習性:栖息于草原、荒漠等開闊地帶,以鼠類、鳥類為食,對控制鼠害有生态價值。
- 分布:常見于中國北方、蒙古及中亞地區,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無危級)。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動物志》。
二、民俗文化釋義
艾虎指端午節用艾草制作的虎形飾物,屬傳統驅邪禳災習俗:
- 象征意義: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可鎮祟,艾草具藥效可辟疫,二者結合寓意驅毒避害。
- 使用方式:将艾葉剪成虎形,或配以彩帛、菖蒲懸挂門戶,亦有制成香囊佩戴。
- 文獻記載:宋代《歲時廣記》載“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中華傳統節日民俗研究》。
三、詞源與演變
“艾虎”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醫藥典籍《本草綱目》,李時珍描述其皮毛特性;民俗用法則源于先秦“艾符”習俗,至唐宋逐漸定型為虎形飾物,反映自然崇拜與醫藥文化的融合。
來源:《漢語詞源辭典》、《中國民俗文化大觀》。
參考資料(權威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部》. 明代萬曆刊本.
- 陳久金. 《中國節慶及其起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艾虎”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動物學含義
艾虎是一種鼬科哺乳動物,學名為Mustela eversmanii,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甘肅等地。其特征包括:
- 外形:背部棕黃色或淡黃色,鼻周和下颌白色,尾部毛稍蓬松,腳掌被毛,爪粗壯銳利。
- 習性:晝伏夜出,以鼠類等小動物為食,毛皮可制衣物,又稱“地狗”。
- 藥用價值:其肉可入藥,性溫味甘,具祛風、鎮痙、活血通絡之效,常用于治療癫痫、癱瘓等症。
二、民俗文化含義
指端午節傳統飾物,常見于舊俗:
- 制作方式:用艾葉或布料制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并粘艾葉。
- 寓意:佩戴于兒童頭部或懸挂于門窗,象征驅邪避穢。如宋代《歲時廣記》記載:“端五以艾為虎形,粘艾葉以戴之”。
三、文學形象
在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艾虎是重要角色,綽號“小義士”,師從黑妖狐智化,以俠義著稱。
四、其他延伸
- 組詞用法:如“艾虎符”“艾虎兒”,多與端午習俗相關。
- 象征意義:結合“艾”的頑強與“虎”的勇猛,比喻人具備出衆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物學特征或民俗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邦政被創本本荜門壁延趁場襯字愁吟打蔟大理院大米丹若點睛帝女雀抵手斷缺鳄海繁葉浮險高材捷足告誦詭辯紅區轟震護航彗孛簡能及辰戢鱗凈蕩蕩歁歞考校空胸快犢破車枯骨生肉累土聚沙淩節栾睃女教師噴泉骈複潛卻綮肯窮兇極暴旗頭赇讬痊較勸課全職三大洋束在高閣素揮天擇體國渟涵屯诐武衛無鹽女西皞系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