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同心同德 ”。 明 李东阳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清 鲁一同 《盖宽饶论》:“以 宣帝 之明, 魏侯 为相,同心一德,而使国有杀諫之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此时财政外交困难已极,我军民同心一德,犹惧颠危。”
“同心一德”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óng xīn yī dé,其核心含义是思想统一、信念一致,与“同心同德”同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续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中的记载。
《同心一德》是一个成语,形容人们心意合一,团结一心,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心一德》由四个汉字组成,可以拆分为“口”、“心”、“彳”和“彳”,总计十六个笔画。
《同心一德》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原文为“彼众我寡,同心一德”,用以形容许褚和许攸对刘备的忠诚和附和。
字形演变方面,繁体字“同心一德”中的“德”字曾经是“羚”字,羚字表示羚羊。后来,由于音相近,取义为美好的愿望和品德,所以古代人在书写时常将“羚”改为“彳”。
《同心一德》的繁体字为「同心一德」。繁体字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同”字的旧字形中,上部为三个人,下部为口。类似地,其他字的旧字形也有所不同。
1. 我们要同心一德,共同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2.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同心一德,一定能够战胜它们。
1. 合力同心
2. 同仁同心
3. 上下一心
1. 合作共赢
2. 众志成城
3. 齐心协力
分道扬镳
各自为政
四分五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