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迹"。亦作"絶迹"。2.不見蹤迹。3.無人迹處。4.形迹與外界隔絕。5.指卓越的功業事迹。
見“ 絶迹 ”。
||亦作“絕跡”。亦作“絕蹟”。1.不見蹤迹。《莊子·人間世》:“絶迹易,無行地難。” 郭象 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吳平侯景傳》:“州内清靜,抄盜絶迹。”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則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國際文學>編者》:“大抵在初期,詩歌是最流行的,獨幕劇次之,小說則幾乎絕迹。”
2.無人迹處。 漢 王充 《論衡·道虛》:“況 盧敖 一人之身,獨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語乎。”
3.形迹與外界隔絕。《後漢書·杜根傳》:“周旋民間,非絶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 唐 王建 《送人》詩:“與君俱絶蹟,兩念無因由。” 清 顧炎武 《贈路舍人澤溥》詩:“絶跡遠浮名,林臯託孤詣。”
4.指卓越的功業事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揆厥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晉書·劉頌傳》:“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漢 、 魏氏 之局節,紹五帝 三代 之絶跡。”
“絶迹”是漢語中表示事物徹底消失、不再存留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某種現象或事物完全終止存在狀态。該詞由“絶”(斷絕)與“迹”(痕迹)組合構成,字面可理解為“斷絕蹤迹”,引申為徹底消亡的最終結果。
在古籍文獻中,“絶迹”最早用于描述生物滅絕或行為終止,例如《論語·泰伯》中“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的注解曾以“絶迹”比喻隱士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态。漢代《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其中“禁方絶迹”指秘方失傳的客觀事實。
現代漢語使用中,“絶迹”包含兩種語義維度:
該詞的權威性體現在《辭海》對其詞源學的考據,指出“絶”字甲骨文象形為絲線斷絕,“迹”從辵亦聲,二者會意形成“斷絕行蹤”的完整概念體系。在語用層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将其收錄為規範漢字,确認其作為标準語彙的法定地位。
“絶迹”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釋義,可總結如下:
消失不見
指事物或人完全消失,不再出現蹤迹。
例:“這種生物已完全絕迹。”
文獻參考:《莊子·人間世》提到“絶迹易,無行地難”,指隱藏蹤迹容易,但行動不留痕迹難。
無人涉足之地
形容極其偏僻、無人到達的地方。
例:漢代王充《論衡》中“獨行絶迹之地”。
與外界隔絕
指主動隱退或被動隔離,不與外界産生聯繫。
例:《後漢書》載“周旋民間,非絶跡之處”。
卓越的功業事迹(古義)
古代文獻中可指非凡的成就或事迹,現代較少使用。
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及“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現代語境差異,可參考《辭海》或《論衡》等文獻。
飽鼓鼓報命飽暖思淫欲報寃被子才良長嚴赤胫垂教鋤粟大局東舟方外服猛腐生付之梨棗趕即公揖溝滿壕平國姻海豹寒石含辛如苦混融記號積淖境頭津鋪金鎗計術考稽客兵廉隘離經斷句摟賬莫可奈何磨損木丹慕嫪農忙排律被甲執兵砏汃挈提琪華青玄帝全身遠害熱水瓶聖基茨和尼維斯石頭叔祖母算賬俗囿譚思倭螺污上響鐵現身説法霄冥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