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春、夏、秋、冬四季。《後漢書·楊賜傳》:“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 李賢 注:“四節,謂春蒐、夏苗、秋獮、冬狩也。” 三國 魏 曹丕 《連珠》之二:“蓋聞四節異氣以成歲,君子殊道以成名。” 晉 陸機 《塘上行》:“四節逝不處,繁華難久鮮。”
(2).指四時的節日。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退省諸王,常有戚戚具爾之心。願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叙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晉書·王濬傳》:“ 濬 今有二孫,年出六十,室如懸磬,餬口 江 濱,四節蒸嘗,菜羹不給。” 清 吳偉業 《蕭史青門曲》:“六宮都講家人禮,四節頻加戚裡恩。”
(3).指獸類四肢的關節。《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四節”的漢語詞典釋義
“四節”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關鍵節氣,标志着四季的中點與轉折。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四節”指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為古代曆法劃分四季的核心節點。
泛指一年中的四季(春、夏、秋、冬),或現代語境中的四大法定節假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民俗與時間表述中,“四節”可延伸指代四季或重要節令。
特指古代四時祭祀(春祠、夏礿、秋嘗、冬烝),見于《禮記》等典籍。
來源: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後統稱“四時之祭”為“四節”。
引用說明:
“四節”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為常見解釋:
四季與節氣
傳統節日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常指:
建築節能領域 在綠色建築概念中特指:
其他引申含義
若您所指的"四節"有特定領域背景(如政策文件、專業術語等),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提供更精準的解釋。
闇戆傲棄暴主便門橋陛戟閉門羹逼畏蒼苔朝次車貸癡蠅儲號篡叛麤糙吊牀方案風起浪湧風調夫男拂暑詭術橫坐紅領巾鹘鸰眼家禍監地羁賤驚竦巾帔進授就法開選考求枯身禮竟淩遲柳條帽輪廓邁等麻雀猛氏綿衣密雲偏角謙巽峭蒨青蘋窮流日中必彗入玄省鈔身後蕭條訟棍田間婦鐵蛇題籤童心未泯頭羹诿延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