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濞的意思、吳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濞的解釋

吳王 劉濞 的省稱。 漢景帝 時, 劉濞 曾發動 吳 楚 等七國之亂,為 周亞夫 所平。《文選·班彪<北征賦>》:“降幾杖於藩國兮,折 吳濞 之逆邪。” 李善 注引《史記》:“ 吳王 濞 , 高帝 兄 劉仲 之子也。”《陳書·高祖紀上》:“ 呂嘉 既獲, 吳濞 已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吳濞”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與發音

“吳濞”(拼音:wú bì)是“吳王劉濞”的省稱,指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劉濞。該詞為曆史專有名詞,主要用于文獻中代指這一人物。

二、曆史背景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之侄,被封為吳王。漢景帝時期,他因反對中央削藩政策,聯合其他六國發動“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後被名将周亞夫平定。這一事件成為西漢鞏固中央集權的關鍵節點。

三、文獻引用

  1. 《文選·班彪〈北征賦〉》中記載:“降幾杖于藩國兮,折吳濞之逆邪”,李善注引《史記》說明其身份。
  2. 《陳書·高祖紀上》亦提及:“呂嘉既獲,吳濞已鏦”,體現後世對其曆史評價的延續。

四、網絡釋義

現代網絡釋義多沿襲傳統解釋,強調“吳濞”作為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在“七國之亂”中的作用。

建議: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史記·吳王濞列傳》或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濞

吳濞(Wú P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吳”和“濞”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吳”字的部首是口字旁,總筆畫數為七;“濞”字的部首是水字旁,總筆畫數為16。

來源

“吳濞”一詞即指古代曆史人物吳濞。吳濞,生活在戰國時期,是吳國提出反楚抗秦的首領之一。

繁體

在繁體字中,“吳”字和“濞”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吳”字寫作“吳”,“濞”字寫作“濞”。

例句

1. 吳濞帶領吳國軍隊與楚國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2. 吳濞是吳國的忠誠将領,備受吳王信任。

組詞

吳狀、吳國、吳縣、吳門等。

近義詞

無近義詞。

反義詞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