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忾同仇的意思、敵忾同仇的詳細解釋
敵忾同仇的解釋
(1) [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be unanimous in their hatred against the enemy] 指抱着共同的憤,一緻對付敵人
十年抗戰,共賦無衣,敵忾同仇,卒緻勝利,而今卻成為追憶了。——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
(2) 亦作“同仇敵忾”
詳細解釋
《詩·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杜預 注:“敵,猶當也;愾,恨怒也”。後以“敵愾同仇”指抱着無比仇恨和憤怒共同一緻地對付敵人。《清史稿·李宗羲傳》:“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仇之氣。” 郭沫若 《南京印象·秦淮河畔》:“十年抗戰,共賦《無衣》,敵忾同仇,卒緻勝利,而今卻成為追憶了。”
詞語分解
- 敵忾的解釋 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忾詳細解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東周列國志》第七一回:“安得 穰苴 今日起,大張敵愾慰蒼生。”參見“ 敵愾同仇 ”。
- 同仇的解釋 .謂共同赴敵;對敵人表示共同的憤慨。《詩·秦風·無衣》:“脩我戈矛,與子同仇。”《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初, 魯肅 嘗勸 孫權 以 曹操 尚存,宜且撫輯 關羽 ,與之同仇,不可失也。” 清
網絡擴展解釋
“敵忾同仇”是一個成語,與“同仇敵忾”同義,表示全體一緻痛恨敵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注意“忾”讀kài,非qì)。
- 結構:并列式,由“敵忾”和“同仇”組合而成。
- 含義:指衆人懷着共同的仇恨與憤怒,一緻對抗敵人。
2.出處與典故
-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
後人将兩處文獻結合,形成成語。
3.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用于描述團結抗敵的場景。
- 例句:郭沫若《南京印象》中提到:“十年抗戰,共賦《天衣》,敵忾同仇,卒緻勝利。”。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同仇敵忾(兩者可互換使用)。
- 反義詞:同床異夢、貌合神離。
5.延伸說明
- 文化背景:成語源自古代戰争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與共同目标,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 現代應用:多用于形容國家、團隊或群體面對外部威脅時的團結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權威語文教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敵忾同仇
敵忾同仇一詞意指不顧争議、敵對等因素,團結一緻地面對共同的敵人。以下是關于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敵" 字的部首是 "攴",它由5個筆畫組成。
- "忾" 字的部首是 "心",它由8個筆畫組成。
- "同" 字的部首是 "口",它由3個筆畫組成。
- "仇" 字的部首是 "人",它由2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敵忾同仇"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主要用于描述在面對共同敵人時人們的團結和協作精神。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 "敵忾同仇" 這個詞,現代和古代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 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全社會都應該敵忾同仇,共同抵禦災害的影響。
- 在戰争時期,各民族應該敵忾同仇,聯合起來保護國家的安全。
組詞:
- 反敵忾同仇
- 擁護敵忾同仇
近義詞:
- 團結一緻
- 同仇敵忾
反義詞:
- 分崩離析
- 内憂外患
盡管簡要,但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對 "敵忾同仇" 這個詞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你需要更多深入的信息,請進一步研究該詞的曆史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