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冠的意思、笄冠的詳細解釋
笄冠的解釋
女子加笄,男子加冠。謂成年。《通典·禮五一》:“笄冠有成人之容,婚嫁有成人之事。”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二:“ 唐武宗 即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者佛也……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萬五百,其奴婢至十五萬。”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學,多用五歲或七歲。蓋俗有男忌雙女忌隻之説,以至笄冠亦然。”
詞語分解
- 笄的解釋 笄 ī 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發笄。弁笄。 古代特指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及笄。笄年。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網絡擴展解釋
“笄冠”是中國古代對男女成年儀式的合稱,具體分為“笄禮”(女子)和“冠禮”(男子),象征着個體從少年步入成年階段,開始承擔社會責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笄:指女子成年禮,稱為“及笄”。女子15歲時盤發加簪,标志成年,可婚嫁()。
- 冠:指男子成年禮,稱為“冠禮”。男子20歲行冠禮,束發戴冠,象征成為“士”,可參與家族和社會事務()。
2.儀式内涵
- 笄禮:女子将頭發梳成發髻,插上笄(簪子),宣告成年。儀式包含“三加”環節,逐步更換更莊重的發飾和服飾()。
- 冠禮:男子需經曆“三加”程式,依次佩戴不同材質的冠(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身份提升,并由長輩賜“字”,以示成人()。
3.社會意義
- 責任象征:笄冠标志着個體需履行家庭和社會義務,如婚配、祭祀、參政等()。
- 文化延續:古代通過笄冠強化倫理秩序,如“結發夫妻”即源于此,新婚夫婦绾發為誓,象征忠貞()。
4.延伸含義
- 笄冠年華:形容青春年少、充滿活力的時期,既指生理年齡(約15-20歲),也指代理想與責任并存的成長階段()。
5.曆史演變
- 笄冠儀式自周代延續至明清,後逐漸簡化。現代部分傳統文化複興活動中仍可見其形式()。
如需了解具體儀典流程或更多文化關聯,可參考、4中關于“笄冠年華”和“成人禮”的擴展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笄冠的意思
《笄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女子出嫁時所戴的頭飾。它是古代中國女子成年禮儀的一部分,也是表示女子成年的象征。戴上笄冠意味着女子進入了婚姻的階段。
笄冠的部首和筆畫
笄冠的部首是竹字旁(⺮),由兩個竹旁組成。
笄冠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笄冠的來源
笄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時候,女子經過一定的年齡後就需要戴上笄冠,以示成年。笄冠通常由繪有花鳥等圖案的絲帶和玉簪組成,寓意着女子将迎接美好的婚姻和未來。
笄冠的繁體
在繁體字中,笄冠的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笄冠的古代漢字寫法為「⺮人官」。
笄冠的例句
1. 她戴上了華麗的笄冠,展現出成年女子的美麗。
2. 她母親将自己的笄冠傳給了她,寄托了婚姻的祝福。
組詞
組詞: 笄冠、笄禮、笄年、笄紅。
近義詞
近義詞: 婚冠、紅冠。
反義詞
反義詞: 求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