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孔穎達 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後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氣質相類者互相吸引、聚合。 清 曾國藩 《湘鄉縣賓興堂記》:“其官斯土者……又皆一時賢俊,有循良之績,與邦人士講求吏治将略,互相稱美,訢合無間。同明相照,同氣相求,何其翕應者與!” 孫犁 《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要視作家如友朋,同氣相求,體會其甘苦,同情其遭際,知人論世。”
“同氣相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哲學背景
《周易》以自然現象類比人際關系:
應用場景
語言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同氣相求”為一成語,表示有着相同志趣或相同愛好的人彼此吸引并聚集在一起。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匕”和“氣”,其中“匕”表示手持,而“氣”則表示氣息或是情感。
根據筆畫,這個詞拆分成了三個部分:“匕”部的筆畫數量為七畫,“氣”部的筆畫數量為四畫,最後一個部分則為一個畫。由于此詞較為簡單,筆畫較少。
“同氣相求”這個成語的來源已經無法追溯到具體的文獻資料了,但它嵌入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夏、商、周時期,中國人有着共同的民族團結和道德準則,以及對高尚品質的追求,因此有着“同氣相求”的人們在一起交流互動,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群體。
在繁體字中,“同氣相求”被寫作“同氣相求”,保留了原來相同的意思,但是外觀卻有了一些小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同氣相求”也有着不同的書寫方式。例如,西漢的文字為“同氣相求”,東漢的文字為“同氣相求”,而秦朝的文字則為“同氣相求”。這些細微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和審美觀念。
例句:“他們是同氣相求的朋友,喜歡一起探索自然。”
組詞:同類相吸、同道中人、同心協力、相知相惜。
近義詞:志同道合、心有靈犀。
反義詞:水火不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