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曝衣樓的意思、曝衣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曝衣樓的解釋

皇宮中帝後于七月七日曝衣之處。 唐 李賀 《七夕》詩:“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唐 沉佺期 《七夕曝衣篇》詩:“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淵鑒類函·歲時八·七月七日三》“曝衣”:“ 太液池 西有 漢武帝 曝衣樓,七月七日宮人出衣曝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曝衣樓,是中國古代宮廷或貴族府邸中用于晾曬衣物的專用建築設施,其名稱與功能直接相關。“曝”即曬,“衣”指衣物,“樓”則表明其為多層或高台式建築結構。該建築多見于漢唐至明清時期,主要服務于皇室及上層社會,兼具實用性與禮制意義。

七夕曝衣的禮俗淵源

曝衣樓的使用與古代七夕節俗密切相關。據《荊楚歲時記》載,漢代已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的宮廷傳統。至唐宋時期,此俗更盛,《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宮廷“七夕前三五日,宮苑司設曝衣樓于禁中,以紅绡羅鋪墊,陳設帝王冠帶、後妃裙帔”。這一儀式既為防衣物黴蛀,亦被賦予“乞巧”“沐天孫之瑞”的祥瑞寓意。

建築形制與功能演變

曝衣樓多采用高台基、通透欄杆式設計,如唐代大明宮太液池畔的曝衣台,以漢白玉砌築三層台基,四周設雕花石欄便于懸挂衣物。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帶頂棚的廊庑式建築,如故宮乾隆花園内的“曝畫廊”,采用琉璃瓦頂與可開合格栅窗,兼顧遮雨與通風需求。其功能亦從單純晾曬擴展至織物養護、熏香等工藝空間。

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曝衣樓成為宮廷生活的典型意象。李賀《七夕》詩“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描繪了七夕宮苑場景。清代《帝京歲時紀勝》更将曝衣樓列為“燕京八景”之外的宮廷特殊景觀,象征皇家威儀與歲時秩序。這種建築形制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通過特定空間實踐溝通自然時序與人文禮制。


文獻依據

  1. 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華書局校注本)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3. 《唐大明宮遺址考古報告》
  4.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曝衣樓”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讀音:pù yī lóu(“曝”在此處讀作pù,意為“曬”)
字面含義:指古代皇宮中帝後于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節)晾曬衣物的專用樓閣。例如漢武帝時期,太液池西側便建有曝衣樓,供宮人晾曬衣物。

二、文化背景與文學引用

  1. 七夕習俗:古代七夕不僅有“乞巧”傳統,還有曝衣防蛀的習俗。帝王後妃的衣物會在曝衣樓集中晾曬,以示隆重。
  2. 唐詩中的意象:
    • 李賀《七夕》:“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這些詩句均以曝衣樓為場景,烘托出宮廷七夕的繁華景象。

三、注意誤區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公開批評丑行”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對“曝露”“揭露”等詞語的混淆,需謹慎對待。

“曝衣樓”主要指古代宮廷七夕曝衣的建築,承載着節俗與文學的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閉戹撥動補阙燈檠茶粥丹青客點除翻飛翻手雲覆手雨分爨峯腹各取所需歸觐孤立航行紅運華好花機瓠巴江館見微知萌既成事實借銜迥然不羣稽誅厥冷俊俠駿遠具設磕響頭琅花攬辔中原老橛話兒連漫密閉跑山配斂辟客欺謾輕財重士哂存舍生存義食角施授水文表四邊送故迎新松鲈泰鴻韬霞特立獨行田扇惕驚通辨讬宿翫輕文虻屋山瞎鬧顯授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