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刑部。《通典·職官五》:“比部郎中一人。 魏 尚書有比部曹, 晉 因之。 宋 時,比部主法制。 齊 、 梁 、 陳 皆有比部曹, 後魏 亦然。 北齊 掌詔書律令勾檢等事。 後周 曰計部中大夫,蓋其任也。” 唐 權德輿 《<唐故尚書兵部郎中楊君文集>序》:“二君者雖嘗司密命,裁贊書,而終不越於諫曹、計部。”
(2). 明 清 以稱戶部。 明 趙南星 《王先生行狀》:“己丑冬,餘官選部郎,友人 姜仲文 以計部郎請告還。” 明 鹿善繼 《與賀中冷書》:“夫人情所趨者權也,天下之權,外在撫按,内在銓部,而計部之權,輕於飛羽。”
(3).舊指*********。 蔡锷 《與唐繼堯等讨袁通電》:“又若財權集於内府,計部徒建空名。”
“計部”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刑部
在唐代以前,“計部”曾指代刑部,主管法律與刑罰事務。例如《通典·職官五》記載,北齊時期“掌詔書律令勾檢等事”,後周改稱“計部中大夫”。
明清時期的戶部
明清兩代,“計部”多用于指稱戶部,負責國家財政、戶籍等事務。如明代趙南星《王先生行狀》提到“計部郎”,鹿善繼的《與賀中冷書》也提及計部職權“輕於飛羽”。
民國時期的財政部
近代文獻中,“計部”被借指財政部。蔡锷在《與唐繼堯等讨袁通電》中批評“財權集於内府,計部徒建空名”,即指財政部的職能虛化。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詩詞例證,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計部》是指漢字中的一個部首,用于表示和計算、數學相關的字。這個部首出現在很多和計算、數學有關的漢字中,如計算、計劃、計數等。
《計部》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言部”和“十部”。言部表示與言語有關,十部表示數字符號。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輔助理解漢字的意義和讀音。
計部的筆畫數為4畫,屬于較為簡單的部首之一。
計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象形字的階段。最初象形字為了表達計算、數學的概念,采用了“言部”來表示數目、數量的記錄,而“十部”則表示具體的計算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部首被用于表示和計算相關的字。
在繁體字中,計部的形态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計部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基本的結構仍然是“言部”和“十部”的組合,用于表示和計算、數學有關的字。
1. 做數學題需要動腦筋進行計部。
2. 這個問題需要進行仔細計部才能得出準确的答案。
1. 計算:進行數學計部。
2. 計劃:按照一定的計部和安排來安排。
3. 計數:用數學的方法進行數的計部。
1. 算部:也可以用于表示數學、計算相關的意思。
2. 數部:用于表示數字、數目相關的字。
1. 忘部:與計算、數學相反,表示忘記、遺忘。
2. 幹部:表示與計算、數學無關的字,如幹活、幹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