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法名。 宋甯宗 慶元 五年施行, 楊忠輔 創制。《宋史·律曆志十五》:“﹝ 慶元 ﹞五年,監察禦史 張巖 論 馮履 唱為詖辭,罷去。詔通曆算者具名來上,及 忠輔 曆成,宰臣 京鏜 上進,賜名《統天》,頒之。” 陳遵妫 《中國天文學史·兩宋天文學》:“《統天曆》實際上廢除了上元紀年,是我國曆法的一個進步的措施,《統天曆》以一年等于365.2425日,和現行公曆回歸年長度一樣,但比 格裡高利 早了三個多世紀,《統天曆》還提出了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的概念,這也要比 歐洲 早得多。不過《統天曆》的這些改革,直到 元 代的《授時曆》才得實現。”
統天曆是南宋時期由天文學家楊忠輔創制的一部曆法,于宋甯宗慶元五年(1199年)正式頒行。以下為詳細解釋:
統天曆是古代中國曆法體系中的重要成果,主要用于天文計算和節氣劃分。其名稱中的“統天”體現了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統合歸納。
統天曆雖因宋代政權更疊未長期沿用,但其科學理念被後世繼承。例如,元朝郭守敬編制《授時曆》時吸收了統天曆的核心算法,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曆法的巅峰之作。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部分細節可查閱《宋史·律曆志》或天文學史研究文獻進一步驗證。
《統天曆》是指一種曆法,用于統計、記錄和預測天體運行和地球曆法的工具。
《統天曆》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總共有11個筆畫。
《統天曆》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代表了人類對天文現象的觀測和認識的發展。
《統天曆》是《統天曆》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統天曆》可能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具體的寫法需要根據時代和文獻資料而定。
根據《統天曆》的數據,預測明天的日出時間為6:30。
天文學、曆法、天體、運行、統計、記錄、預測
天文曆、宇宙曆、曆書
農曆、陰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