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叛亂。《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2).殘害。《墨子·兼愛下》:“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
(3).亂臣賊子。《史記·秦始皇本紀》:“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明 唐順之 《讀<春秋>》:“夫《春秋》,經世之書也。其經世也,以正亂賊也。” 章炳麟 《駁<箴膏肓評>三書叙》:“ 臨陽 之説,似能窮亂賊之罪案,而不知適以馳臣子之大防也。”
“亂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叛亂
指社會動蕩或政治上的反叛行為。如《禮記·禮運》提到“盜竊亂賊而不作”,強調理想社會中無叛亂發生。
殘害
表示對他人或社會的傷害,如《墨子·兼愛下》中“人家不相亂賊”,倡導無殘害的和諧狀态。
亂臣賊子
泛指不忠不義、危害國家的臣民。《史記·秦始皇本紀》用“亂賊滅亡”形容暴政下逆臣的結局,明代唐順之在《讀<春秋>》中也以“正亂賊”強調懲惡揚善。
現代漢語中,“亂賊”可引申為無法無天的犯罪分子,或形容行為放蕩不羁之人,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盜竊亂賊”出自《禮記》,指為非作歹的盜賊,與“亂賊”含義有重疊,均強調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查詢詳細釋義。
亂賊是指行為兇狠,不法之徒。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乙、業、貝,總計9筆畫。亂賊一詞來自漢語,常用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并沒有繁體的寫法。
古時候,亂賊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中,亂賊的寫法為「亂賊」。亂的拆分部首為亅、土,總計2筆畫,表示混亂、不安。賊的拆分部首為貝、戈,總計4筆畫,表示盜賊、惡人。
以下是亂賊一詞的例句:
1. 亂賊們在夜間潛入村莊,盜取了居民的財物。
2. 村裡的人為了防範亂賊的襲擊,加強了安保措施。
亂賊的組詞如下:
1. 強盜:指使用暴力手段搶奪他人財物的亂賊。
2. 小偷:指趁人不備盜取財物的亂賊。
3. 匪徒:指進行惡意活動、為非作歹的亂賊。
亂賊的近義詞包括:
1. 贓匪
2. 盜賊
3. 竊賊
亂賊的反義詞為:
1. 正直人:指遵守道德規範,行為誠實正直的人。
2. 善良人:指心地善良、行為正義的人。
3. 守法公民:指遵守法律、遵守社會規範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