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亂賊的意思、亂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亂賊的解釋

(1).叛亂。《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2).殘害。《墨子·兼愛下》:“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

(3).亂臣賊子。《史記·秦始皇本紀》:“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明 唐順之 《讀<春秋>》:“夫《春秋》,經世之書也。其經世也,以正亂賊也。” 章炳麟 《駁<箴膏肓評>三書叙》:“ 臨陽 之説,似能窮亂賊之罪案,而不知適以馳臣子之大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亂賊(luàn zé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1. “亂”的本義

    源于甲骨文,象形雙手整理絲線,本義為“治理紊亂”(《說文解字·乙部》)。後引申為“無秩序”“動蕩”,如《論語·泰伯》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2. “賊”的本義

    從“貝”從“戈”,指毀壞財物(《說文解字·戈部》)。先秦文獻中多指“叛國弑君者”,如《周禮·夏官》注:“賊,害良善者。”

合成詞“亂賊” 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特指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倫理綱常的叛亂者。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此處“亂賊”指悖逆君臣之道、颠覆禮法的罪人。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政治倫理層面

    在傳統儒家語境中,“亂賊”是對“弑君篡位”“犯上作亂”者的道德批判。董仲舒《春秋繁露》強調:“《春秋》之義,誅亂讨賊。” 其核心在于維護“君君臣臣”的禮制秩序。

  2. 社會行為層面

    擴展指擾亂治安、侵害他人的暴徒。如《漢書·刑法志》将“殺人劫財”者歸為“賊盜”,與“亂民”并稱。


三、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亂賊”的古義漸少用,但仍在曆史文獻解讀中保留原意。其構詞邏輯可拆解為: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3.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4.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6.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版本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亂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釋義

  1. 叛亂
    指社會動蕩或政治上的反叛行為。如《禮記·禮運》提到“盜竊亂賊而不作”,強調理想社會中無叛亂發生。

  2. 殘害
    表示對他人或社會的傷害,如《墨子·兼愛下》中“人家不相亂賊”,倡導無殘害的和諧狀态。

  3. 亂臣賊子
    泛指不忠不義、危害國家的臣民。《史記·秦始皇本紀》用“亂賊滅亡”形容暴政下逆臣的結局,明代唐順之在《讀<春秋>》中也以“正亂賊”強調懲惡揚善。

二、出處與例句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亂賊”可引申為無法無天的犯罪分子,或形容行為放蕩不羁之人,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四、相關成語

“盜竊亂賊”出自《禮記》,指為非作歹的盜賊,與“亂賊”含義有重疊,均強調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查詢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奏拔罐子擺布柏馬敗阙扳牽匾毛逼扣避雨陵慘刻趁腳跷掣子赤栜沖床出拔出訪淳儉脣揭齒寒翠帏打草驚蛇達羅毗荼人亸鞚方外人仿紙幹求孤耿紅燈記後戒驚潨疾書開氣袍口吻生花潰決樂歡愣呆呆龍袍龍騰虎嘯靡他片刻頩顔潛穢期集輕財重士起寝讓先軟墊升音石關使見識石煙順許松性天奪之年蛻迹菵草亡機王使倭刀下箬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