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水。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上:“ 西川 夏旱, 支江 水涸,即遣使緻禱,增堰壅水以入 支江 ,三四宿,水即徧,謂之攝水。”
“攝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è shuǐ,其核心含義是引導水流或引水,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水利治理行為。
基本釋義
“攝水”指通過人工手段(如修築堤堰)調控水流方向,解決幹旱或水患問題。例如,宋代範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西川夏季幹旱時,官府通過“增堰壅水”将水引入支江,稱為“攝水”。
語源與用法
延伸意義
部分現代語境中,“攝水”可能被借用為“拍攝水景”的簡稱(如提到的“拍攝水着外景”),但此用法非傳統詞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攝水(shè shuǐ)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吸收水分或儲存水分。它的拆分部首是 扌(手部)和 水(水部),共計8畫。
攝水一詞源自于漢語。在繁體字中,攝的寫法是攝,水的寫法保持不變。
将攝水一詞看作是象形字的話,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是以水部首寫成“〇”和手部首寫成“⺘”的組合。
1. 植物通過根部攝水。
2. 這片地區很幹旱,需要尋找新的攝水方式。
攝水的相關詞彙有:攝取、攝入、吸水、吸入、儲水等。
與攝水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吸水、汲水、引水。
與攝水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放水、排水、洩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