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飨禮和禘祭的并稱。謂春天舉行飨禮,以酒食招待孤子和祭宗廟。《禮記·郊特牲》:“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 鄭玄 注:“此禘當為禴,字之誤也。《王制》曰:‘春禴夏禘。’” 孔穎達 疏:“饗謂春饗孤子,禘謂春祭宗廟也。”
“飨禘”是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飨禘”是“飨禮”和“禘祭”的并稱,指春天舉行的祭祀儀式,主要目的是祈求豐收和國家安甯。活動内容包括獻祭牲畜、食物,以及用酒食招待孤子和祭祀宗廟祖先。
《禮記·郊特牲》提到:“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說明飨禘儀式中伴有音樂,與其他祭祀形成對比。鄭玄注指出其與“春禴”相關,強調時間性和禮儀規範。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用于描述古代文化或比喻極為莊重的慶典活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或《儀禮》等古籍。
飨禘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下面将詳細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飨禘(xiǎng dì)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儀式,指的是豐盛的祭祀後的宴會。它體現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時也是人們交流和團聚的場合。
飨禘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食”和“礻”。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8和10。
飨禘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大宗伯》中,是中國古代周朝時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祭祀活動中的宴會。
飨禘的繁體字為“饗禘”。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飨禘的古代寫法為「饔禘」,其中「饔」表示豐盛的祭祀盛宴。
1. 在祭祀儀式結束後,人們舉行了盛大的飨禘宴會,以慶賀豐收。
2. 曆史上的飨禘儀式凝聚了人們對神靈的崇敬和對社群的歸屬感。
飨宴、飨賜、禘祀、祀禘、宴會、宴請
祭祀、祭奠、祀典、宴飲
齋戒、禁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