繐裳的意思、繐裳的詳細解釋
繐裳的解釋
用細而疏的麻布制成的喪服。《禮記·檀弓上》:“ 縣子 曰:‘綌衰繐裳,非古也。’” 孔穎達 疏:“繐,布疏者。” 唐 劉禹錫 《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嫠也,繐裳髽首,有正家之道。”
詞語分解
- 繐的解釋 繐 ì 同“穗”②。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裳的解釋 裳 á 〔裳裳〕光明。 古代指遮蔽 * 的衣裙。 裳 ɑ 〔衣裳〕衣服。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繐裳(suì cháng)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繐”和“裳”組成,特指一種用細麻布制成的喪服下衣。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
繐(suì)
- 本義:細而疏的麻布,多用于喪服。《說文解字·糸部》載:“繐,細疏布也。從糸,惠聲。”
- 引申義:因材質輕疏,象征哀戚之情,故專用于喪禮服飾。
-
裳(cháng)
- 本義:古代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釋名·釋衣服》稱:“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二、詞義解析
繐裳即“用細麻布制成的喪服下裳”,其核心特征包括:
- 材質:由繐(細麻布)縫制,質地輕疏,體現喪禮的樸素莊重。
- 用途:屬喪服系統,古代按親疏關系分“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繐裳多用于較輕的喪服等級(如缌麻)。
- 象征:通過粗陋材質表達對逝者的哀思,符合儒家“喪緻乎哀而止”的禮制思想。
三、文獻例證
- 《楚辭·九章·思美人》
“解萹薄與雜菜兮,備以為交繐。” 王逸注:“繐,佩帏也。”此處“繐”引申為佩飾,但可見其材質特性。
- 《儀禮·喪服》
記載喪服制度時,提及“繐衰”等類别,可佐證“繐”與喪禮的關聯性。
四、文化内涵
繐裳是周代喪服禮制的具象化體現,反映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
- 禮制規範:《禮記·檀弓》強調喪服需“稱情而立文”,繐裳的輕疏材質契合對遠親或同僚的哀悼尺度。
- 社會等級:材質粗細區分親疏,彰顯宗法社會的層級秩序。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劉熙《釋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
- 《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繐裳”是古代喪服的一種,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定義與材質
繐裳指用細而稀疏的麻布制成的喪服,屬于古代喪禮服飾的一種。其名稱中的“繐”通“穗”,形容布料紋理如穗般細密但疏薄。
2.文獻記載
- 《禮記·檀弓上》提到:“縣子曰:‘綌衰繐裳,非古也。’”說明繐裳在周代已存在,但可能并非最古老的喪服形制。
- 唐代劉禹錫在《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中描述:“嫠也,繐裳髽首,有正家之道。”此處通過“繐裳”與“髽首”(喪髻)的搭配,體現守喪者的儀禮規範。
3.使用場景
繐裳多用于較輕的喪禮場合,與“綌衰”(粗葛布喪服)搭配,可能對應五服制度中較低等級的喪服。
4.異體與别稱
“繐裳”亦寫作“穗裳”,二者為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可參考《禮記》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月白山備警不測之憂常陳稱功炊婦從者粗豪啐醴粗糧淡巴菰當勢盜火堤工定風旗鬥打方山子笵銅飛行記錄儀港養恭賀新禧公位規矩準繩軌則裹束漢浦耗息呵吓讧阻話次懷慙黃柯胡同兒解說詞警慧井邑九族絕版枯磔利潤率流赮銮輿茅蒲眯糊批鵊豈奈旗尾颀晳起限趣務然糠照薪散處喪室上層建築麝囊祀場送放刓鈍兀兀陶陶